四川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
——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被成功“锁边”,广袤的沙丘将不再移动,而将被改造成大规模的农田、光电、城镇等生态绿洲。
——发电量超过4400万千瓦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已经核准,建成后将产生三倍多于三峡工程的电力,为三亿多人口提供电能服务。
——我国已经多次完成探月工程并首次从月球背面取回近2000克月壤样品,还将于2030 年实现载人登月并计划建造月球基地,为人类打开深空航旅之门。
这些针对沙漠、大河、太空等大尺度自然空间要素的生态改造超级工程,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致力于大幅度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或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人类探索更广阔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这些超级工程与其他成千上万常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一起,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之宏大画卷,共同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三峡大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可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这在我国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含义。人口多、资源少、经济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巨量人口需要大量使用土地、空气、水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也同样需要大量消耗这类资源,二者构成了直接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这就是说,当前我们距离美丽中国的愿景还存在较大距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几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性目标中,“美丽”可能是主要的短板。
为此,持续实施一系列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工程是与时俱进、完全必要的。已经建成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风光发电、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建设和开发项目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累了成功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现在距离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全面建成的目标分别只有10年和25年左右时间,任务紧迫,时不我待,更加需要快马加鞭。通过谋划和实施更大规模的超级生态建设和开发工程,将加快提升中华民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和掌控能力,在产生显著的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同时,还为人类积累经过实践检验的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体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和关键环节。
地球命运共同体的打样之作
格尔木从戈壁荒滩走向生态绿城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是引领和推动全球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意味着中华文明要重回世界文明之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仍然广泛和紧迫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不少地方的人们还面临饥饿、干旱、虫害、能源短缺等困境,说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大自然没有或无法为当地人口提供足够的生存资源。
这种情形下,中国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形成和积累的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功技术和建设能力,将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缓解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有益的解决方案。例如,大规模治理沙漠的方法总体上可以适用于具有类似地理条件的世界其他地方,沙漠变绿洲将使亿万人口摆脱饥饿和贫穷。大中小型水电工程可以使遍及世界的水能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从而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稳定持续和廉价可靠的清洁能源。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中国开发太空资源的伟大工程将开辟人类走向更加广阔生存空间的前景。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前提,就是中国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和实施解决方案,首先要使中华民族的生态哲学和生态文化思想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特别是使他们看到实践这些思想的具体成果,换言之,就是中国首先要在改进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以往,这种无形的权力主要是大国依靠战争胜利后的地位而建立的,例如,美苏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从而也在全球资源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今天,在世界和平的大趋势下,不可能再通过战争来争势,而需要通过以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调的新型重大战斗成果来立威。投入巨资巨力实施一系列超级生态工程,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型人与自然关系的“打样”之作,蕴含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层含义。
天安门城楼上“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抱负和担当,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时候,中国将在推动构建地球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作者、摄影丨夏光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编辑丨李思楚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