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大事小聊|拒绝五一扎堆,“反向旅游”背后的可持续解法

发布时间:2025-04-28来源:可持续发展网作者:媒体中心
直播栏目「大事小聊」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媒体中心策划制作。

直播栏目「大事小聊」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媒体中心策划制作,力图将宏大叙事与身边小事结合,聊点我们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故事。临近五一假期,本期话题聚焦“旅游”,尤其是近两年新兴的“反向旅游”等新理念,希望能够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剖析旅游发展中的新变化。


本期主播:耐撕姐 小仙女 书桓

一、热门景区体验引争议

(一)避开人潮,选择返乡

小仙女:今年五一不打算出游,原因是近两年假期旅游体验不佳,热门景区人满为患,排队时间长且难以欣赏风景。计划回老家走亲访友,避开远途旅行的拥挤。

(二)吸取教训,选择“家里蹲”

书桓:去年五一前往四川乐山大佛经历了惨痛教训,尽管提前预订了高铁票和民宿,但因未提前预订门票,到现场后发现线上线下均无票,导致行程受阻,所以决定今年五一选择在家度过。

(三)对出行既期待又担忧

耐斯姐:计划带孩子去重庆,因为孩子要在那里踢足球赛。同时自己也向往重庆的“8D魔幻”山城特色。但也有顾虑,回忆起2023年五一在山西大同悬空寺的经历,当时虽订到门票,却因排队时间过长、现场秩序混乱,最终放弃登上悬空寺,这次重庆之行担心同样遭遇不佳体验。

二、反向旅游的概念、特点与本质

(一)反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原因

反向旅游概念大约在2022年前后出现,源于热门景区人多、体验差,人们开始选择小众、冷门的地方旅游,期望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性价比。

(二)反向旅游的形式与特点

其形式多样,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既可以是回到家乡或家乡周边探索未发现的美景,也可以是在所在城市的郊区露营、漫步;还可以转换角色,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选择酒店或民宿居住,体验当地的烟火气。比如网上有人分享在鹤岗花300元入住五星级酒店的经历,带动了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高级酒店在节假日的预订率。

(三)反向旅游的本质:旅游观念的转变

反向旅游的本质反映了人们旅游观念的变化。过去旅游可能是一种奢侈品,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再单纯追求热门景点打卡,而是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对内心的影响,追求闲适、自在、深度的旅行体验,渴望在旅游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触动。

三、旅游市场新需求与多元化趋势

(一)追求本真体验,避开同质化景区

游客对热门景区的同质化现象感到厌倦,如文化步行街的小吃、小商品大同小异,一些景区编造故事吸引游客的做法也不受欢迎。人们更希望看到真实、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文化和生活。

(二)小众需求涌现,特色活动受关注

观鸟、骑行等小众活动逐渐流行。观鸟爱好者不仅在城市公园观鸟,还会前往郊区自然景区;骑行爱好者通过骑行探索城市,获得与乘车不同的视角和深度体验。一些地方也在推动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以吸引更多骑行游客。

(三)康养旅游兴起,老年群体需求转变

老年群体旅游观念也在变化,不再热衷于跟团购物、观光,更注重自我健康,选择去长寿村或自然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城市租短租房居住,享受康养旅游。



四、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典型案例

(一)商业化与本土化的平衡难题

以婺源篁岭为例,其晒秋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商业化过度的问题,原住民的生活受到影响,房屋被统一规划,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气息。而大理古城曾经文化多元、生活气息浓厚,但如今商业化程度加深,可能面临丧失本土化特色的风险。这表明在旅游开发中,平衡商业化与本土化至关重要,“本地人越多,外地人就越多”,供给端应该综合考虑居民与游客的需求。

(二)小众景点爆火后的挑战与应对

山西小西天因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出现而爆火,大量游客涌入,但当地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导致游客体验不佳。不过,当地政府积极应对,通过发布公开信、官员现场疏导、发放特产等方式安抚游客情绪,并希望借此机会带动当地文旅和经济发展。这说明小众景点在爆火后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前规划,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

浙江丽水松阳县和云南红河阿者科村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松阳县的年轻人将老房子改造成精品民宿,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商店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销路。县政府和强村公司进一步联合,引入村集体资金和第三方旅游运营商,探索出连片老屋经济模式,村民入股并获得分红。阿者科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采用村集体资金引入、村民入股的模式,组建旅游合作社自主运营,不租不售房屋,不引进社会资本,最大限度保护了原生态,同时开发了多种文旅项目,满足了游客多元化需求。

五、从可持续角度思考旅游转型升级

(一)可持续旅游的定义

199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提出可持续旅游的定义,即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满足游客、行业、环境和东道主需求的旅游。它强调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人文传承三方面的平衡和综合考量。

(二)可持续旅游的实践形式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志愿者旅游等都属于可持续旅游范畴。生态旅游注重在观光过程中传递环境保护和自然保育知识;文化旅游通过寄宿当地家庭、体验文化节日等方式探索地区历史文化;乡村游将旅游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志愿者旅游则在旅游中参与公益项目。

(三)新技术助力可持续旅游发展

AI等新技术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如利用大数据系统,游客可提前了解各城市的预订情况,合理规划出行,避免扎堆;景区利用智能系统实现导流,提供人流量信息;餐厅引入智能点餐系统,提高服务效率;机器人在景区的应用,如泰山景区利用机器狗运送垃圾,改善景区环境管理。

在本次直播的结尾,三位主播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小仙女希望旅游能保持目的地本真状态,避免冷门变热门后的不可持续发展;书桓呼吁大家回归旅游初心,不被流量裹挟;耐斯姐总结强调旅游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在大众旅游时代,应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本内容由AI自动生成)

扫码关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视频号,收看直播视频回放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大事小聊 可持续发展旅游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