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大事小聊|高铁带娃吵闹,真的无解吗?

发布时间:2023-08-21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大事小聊」直播栏目开播啦!

直播栏目「大事小聊」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媒体中心策划制作,力图将宏大叙事与身边小事结合,聊点我们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故事。首期,我们聚焦“熊孩子”在公共车厢吵闹,引发诸多社会纠纷的热点话题。是否真的存在所谓“厌童”现象?儿童嬉闹权与享受安静权如何平衡?如何精细化推进儿童友好型社会?本期「大事小聊」跟您聊一聊!

本期主播:耐撕姐 小仙女 阿蓉

类似的经历好像还不少

耐撕姐:暑期旅游高峰,“熊孩子”在高铁吵闹频频登上热搜。你俩有过类似经历吗?

阿 蓉:有的。某次我坐高铁,正要睡觉,后面的孩子不停踢座椅靠背,但是我选择忍耐。看过新闻上那些激烈冲突,我怕碰见不讲理的家长,万一干涉制止,引起争吵呢。

我妹妹也在高铁遇到过,旁边两个六七岁大的男孩子非常吵闹,两个妈妈坐在后排也不管,妹妹理性地沟通提醒了好几次,她们才叫自己孩子安静一点。

小仙女:我也遇到过。那是一次出差的途中,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看iPad可能时间久了,他妈妈制止他,小男孩就开始哭闹,声量覆盖整节车厢,母子俩一路上展开了三四轮“较量”,孩子间歇性哭闹了一路。可能因为那位妈妈没有不管,所有同行乘客都选择忍耐,但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乘客都感受到了噪音带来的不适。

耐撕姐:高铁上确实会有小孩子比较吵闹,但都在我的忍受范围内,遇到这种情况我只是觉得有点倒霉,并不想直接制止。而且,作为一个母亲,我带孩子出行都很小心谨慎。比如孩子喜欢跪在地铁座位上看窗外流动的广告,每次我都紧紧抓住他的脚。一是确实怕打扰别人。二是也有点难以接受别人投来嫌弃的目光和指责的声音。

“熊孩子”大闹公共场所事件越来越多了吗?

耐撕姐:我觉得这可能是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中国青年报一篇评论文章说,自媒体时代,“熊孩子新闻”已经成为“新黄色新闻”里的流量担当,有些视频号、营销号通过扩大舆论场的撕裂和冲突,制造了一种“仇童的狂欢”。可能并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但是掐头去尾截出一段视频,然后加上“熊孩子”“家长”“争吵”等关键词,就能引来流量。你们两个觉得呢?“熊孩子”大闹公共场所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么?

阿 蓉:我觉得确实是越来越多了。随着竞争加剧,巨大的社会压力降低了大家的包容心,人们也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社会性焦虑,在这种焦虑下,人的心理更敏感,也更容易紧张,容易厌恶一切干扰到自己工作、休息的事物。

小仙女:我也觉得是增多的趋势,而且这跟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80、90年代生活节奏比较慢,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如今高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以走整整半天。那时候智能手机也没有问世,火车上面对面的座位设计很容易和邻座旅客交谈起来。在对对方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即使有孩子吵闹,包容心也会更强。而现在社会讲究效率和效益,有句话叫“绿皮火车是温度,高铁动车是速度”,在这样的社会变化下,类似纠纷事件频发也不难理解。

“熊孩子”吵闹引发冲突有那些原因?

阿 蓉:貌似大家有一种共识——没有管不了的“熊孩子”,只有不作为的家长。其实,大家讨厌的不是小孩,讨厌的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如果孩子在高铁上吵闹,家长尽力约束,尊重他人权益,即使“管不住”,他人看在眼里也会宽慰许多,不至于产生很激烈的冲突。

耐撕姐:为什么家长不作为呢?我觉得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尤其是一家人出行,不自觉就会声音变大,这时候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影响到了别人。

小仙女:家长约束管教的方式也很重要,就像我分享的那位妈妈,如果她和孩子友好沟通,或者带一些零食、玩具、读物代替iPad,既可以达到平息哭闹情绪的目的,也可以限制孩子看视频的时长,同时有效避免孩子哭闹影响其他乘客。

耐撕姐:不养孩子不知辛苦,有一句话形容七八岁的孩子,叫“人嫌狗不待见”。所以,孩子有的时候真的不好管,不是家长推卸责任,而是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这个阶段经常出现情绪突然很高亢,突然很炸毛的情况。

还有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小仙女:厌童症”这个词貌似是最近才流传开的,其实它指的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本质上还是一种焦虑症,如果真的有“厌童症”,在接近儿童时就有可能产生头晕、恶心、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病理性症状。所以,我们常说的“厌童症”其实是一种情绪和态度的表达。

年轻人对儿童的包容度偏低,我想有几方面深层原因。

城市化进程使年轻人经济独立、人格自由。年轻人群体收入提高,自我意识觉醒,加上生活压力增加,对于婚姻、孩子的需求欲望降低。

家庭原子化使年轻人“社恐。小家庭单位为主的社会结构和年轻人外出就业趋势,让他们成为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一切不说话的生物的当代“社恐”年轻人。但凡亲戚家来了淘气的孩子做客,弄乱弄坏家里的东西就更加不喜欢孩子。

城市资源集中和有限的公共空间之间的矛盾。大城市就业、医疗、教育资源集中,吸引人口安家落户,人口基数增加使城市公共空间紧缩,加上公共设施缺乏儿童友好设计,增加摩擦冲突事件的发生率。

儿童友好型社会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逻辑

耐撕姐:城市设施儿童友好,其实点题了,你们俩有没有看到过一些关于儿童友好性社会建设的案例?

阿 蓉:最近有乘客乘坐山西太原段高铁时,车厢里反复广播:“如有婴幼儿哭闹请去车厢连接处哄劝。”这是高铁采取的应对孩子哭闹的措施之一,但是也存在争议。

小仙女:你说的这个事情貌似很多高铁列车上都有广播提醒,我觉得去车厢连接处哄劝孩子只能说是一个临时措施,不能算是一个理想措施。首先,车厢连接处是一个公共区域,并不是专门为儿童打造的适合他们逗留的空间,其次,列车行进中的颠簸也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高铁已经试行“安静车厢”,旅客在12306APP购票时选择“智能高铁”车次就可以选择安静车厢,同时弹出提示框,不建议带孩子的乘客选择,可以满足想要安静环境的旅客需求。

耐撕姐:安静车厢是一个办法,但也是将儿童群体“拒之门外”的方式。我看过一个更极端的例子,韩国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设立“无小孩区”的场所,涉及饭店、咖啡馆、书店、办公楼,甚至还有一些体育游乐场所。这些场所设置的儿童准入年龄限制标准也不一样,有些地方甚至把门槛提高到12或13岁。店主给出的理由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并没有起到让孩子尊重我们氛围的作用。”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因为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上讲,儿童是享有四项基本权利的,分别是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知健康权。受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所以,设置隔离儿童的区域的做法,是对儿童权利的践踏。也许我们应该考虑多营造一些适合儿童玩耍嬉闹的场合,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逻辑

小仙女:的确,丹麦有的火车车厢设置了儿童游乐区,设施设备、装饰风格就像把游乐场搬到了火车上!

阿 蓉:哇塞,真不错!但目前在中国还是很难实现的,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无法满足需求。多方参与支持更容易实现,比如有社会责任感或者关注儿童权益的企业及组织,可以与铁路部门一起打造儿童友好空间,比如为高铁上的儿童提供绘本、益智玩具等。

耐撕姐:对!要把带孩子的旅客当成值得尊敬的消费者,而不是麻烦。帮助他们,而不是嫌弃他们。

儿童友好城市,或者社区、社会,源于《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具有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最终目标是通过倡导儿童优先理念,鼓励政府制定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和安全,促进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应包括四个核心要义,即面向儿童的友好政策、友好人文、友好服务和友好环境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首先要在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中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建设城市各类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包括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文体设施建设等。

阿 蓉:上次在温州出差,惊喜地看到温州儿童友好公园。公园是2022年10月开放的,里面开设了满足不同儿童阶段的游乐设施和探险主题,很受当地欢迎,成为了亲子游的网红打卡地,也非常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

温州儿童友好公园

小仙女:深圳也是先行示范城市,南山区的儿童友好街道连斑马线都是卡通阶梯图案,地铁也设置了设施完备的母婴室,还有儿童参与交通安全宣传等主题的社会活动,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全面了。

深圳南山区的儿童友好示范路

深圳地铁母婴室


主播们的碎碎

耐撕姐:总之,希望大家不要陷入家长有理还是乘客有理的争吵漩涡,而是开启儿童友好型的治理,去尝试和探索采取一些行动。比如,高铁列车能够准备一些儿童的小玩具或者免费的小零食。另外,餐车是否可以在不营业的时间段进行布置,对儿童旅客开放呢?

阿 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希望大家多一点互相包容和理解,尤其是对儿童更友好一些,多一些善意。

小仙女:儿童友好型城市需要多方共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未来的环境氛围会对儿童群体越来越友好。


关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视频号,

直播重播可以回看哦~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大事小聊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