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面对严峻的气候变暖形势,航空作为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交通方式,减排难度大,其碳排放问题愈发受到关注。与此同时,中国民航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减排压力。《202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亿人次,起降架次1170.8万架次,分别同比增长142.2%和63.7%。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纳入“碳达峰十大行动”,民航局随后发布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民航运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消费和排放将刚性增长,实现民航绿色转型、全面脱碳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
在此背景下,航空公司不仅要深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实现自身绿色转型,还需通过机制创新,将旅客转化为减碳的“同行者”,共同推动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
航空公司低碳转型的主要策略与实践
航空公司的低碳转型需从燃料革新、优化设计、科技赋能、生态协同等多维度突破,在这四个核心策略下,我国民用航空公司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探索。
一是机队升级与燃料革命。飞机燃油消耗占航司碳排放的近80%,选用低油耗机型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减排的关键。南方航空引入空客A350-900,其碳纤维机身和新型发动机使单位油耗较旧机型降低25%;吉祥航空引进A320neo机型,燃油效率提升20%,每架飞机年减碳1000吨。尽管SAF成本是传统航煤的 3~5倍,但能实现全生命周期80%的减排,是航空业低碳转型的根本。我国《“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SAF消费量目标为5万吨。国航自2024年9月19日起,成都—北京、郑州—北京等4条航线开始常态化加注国产SAF;国泰航空于2021年承诺,到2030年SAF使用量占总航煤消耗的10%,并于2022年推出亚洲首个“企业可持续航空燃料计划”,通过企业合作分摊成本,推动SAF应用。
二是优化设计与减重降碳。减少飞行阻力,降低飞机载重,能够有效降低飞机的燃油消耗,减少碳排放。在设计优化上,南方航空通过为48架A320CEO系列飞机进行鲨鳍小翼改装工作,每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2.3万吨,每年可节约成本4493.2万元。在减重降碳上,南方航空通过推行轻质餐车等举措,实现节约油耗近260吨;厦门航空自2022年发起“轻装出行”项目,截至2024年8月已有超过126万人次参与,累计实现行李减重超2万吨,累计减少油耗约540吨,减少碳排放超过3300吨。
三是科技赋能管理增效。航空业的燃油效率受航线冗余、空域管理等因素影响,优化航线和飞行操作可减少10%~15%的碳排放。国航通过大数据优化航路设计,2023年节油3744吨,减排二氧化碳11794吨;2023年使用地面电源车替代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累计节油105895吨,减排33.4万吨。海南航空自主研发的航路优化系统,上线一年多节省飞行距离131万公里,节支3848万元,减排1.6万吨。东方航空建立的碳排放航油监测系统,提升了数据收集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了碳排放数据的统一管理。
四是全链协同构建绿色出行生态。航空业减排需打破行业边界,构建“空中—地面”协同网络。厦门航空于2024年7月推出空铁联运服务,覆盖40个枢纽城市,实现航班与列车的无缝衔接,减少短途航线依赖,降低碳排放。吉祥航空与吉祥汽车品牌联动,打造“吉祥大出行”智慧服务生态,用户可通过App预订航班及新能源车接送服务。国航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出绿色出行服务,包含纯电EQE车型,并联合开展“碧水丹山 星航共绘”等公益活动,推广低碳出行,助力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航空公司带动旅客践行绿色出行的创新机制设计
《202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民航业完成旅客运送量近6.2亿人次。可见,除了航空公司自身的节能减碳外,带动旅客共同参与绿色飞行和航空出行中的低碳行动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国航和南方航空的实践颇具代表性。
首先,推出品牌项目,带动旅客参与绿色行动。围绕减少飞机上的餐食浪费,南方航空最早推出了“绿色飞行 按需用餐”项目,鼓励不需机上用餐的旅客提前取消航班餐食,系统智能化减少航班配餐量,从而减少机上餐食浪费,每年约可减少600万份餐食浪费。此举还能降低飞机载重,减少燃油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国航推出“净享飞行”绿色出行产品,在旅客绿色出行消费、绿色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提供积极助力。该项目以绿色、低碳、环保为主题,包含“净享飞行低碳行”与“净享飞行生态行”两个绿色出行子产品,其中“净享飞行低碳行”致力于为旅客打造低碳出行的碳抵消平台;“净享飞行生态行”则侧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互动平台。
其次,提供碳足迹计算与碳抵消服务,让旅客的减碳价值看得见。国航在官方App上推出“净享飞行低碳行”,通过整合碳足迹计算与抵消功能,旅客可通过支付里程或资金的方式抵消所乘航班的碳排放,项目收入将被用于植树造林等碳减排项目。南航上线的“绿色飞行—碳抵消服务”产品,方便旅客计算航班出行的碳排放,并可自愿使用里程支付抵消乘坐航班出行所产生的碳排放,获得碳抵消证书。这些里程将用于支持经权威机构认证、已备案且具有显著社会减排效果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林业碳汇等项目,并由南方航空集中收集碳减排量,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完成碳排放的抵消,为旅客实现个人“碳中和”飞行提供全新体验。
再次,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开展减塑降废,提升旅客航空出行的环保体验。国航在订票、选座、值机、自助托运行李等出行场景中嵌入“无纸化”出行服务。2023年度使用“无纸化”出行服务的旅客累计达861.4万人次,大量减少纸张消耗。在减塑降废方面,2022年,国航完成国内航班及自营休息室一次性塑料制品100%替代,全面替换为可循环或可降解材质。2024年起,该行动已全面扩展至国际航班。
最后,打造低碳主题航班,向旅客科普低碳环保知识,提升行动意识。2023年7月,国航“‘碳’索未来净享蓝天”低碳主题航班由空客A350执飞,其加注了掺混比例为10%的国产SAF,并使用了可循环和可降解的环保机上餐具,乘务长向旅客讲解了国航所提供的一站式绿色出行服务和低碳选择,倡导旅客开展低碳行动;南航以“节能降碳,你我同行”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使用国家自愿核证减排量抵消航油碳排放,打造首个“碳中和”主题航班,乘务组向旅客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开展互动问答,提升全民降碳意识,着力打造南航绿色飞行责任品牌。
在引导旅客参与上,各航空公司基本形成了四种机制化的设计:(1)激励性与成就感,通过降碳成效的可视化,以积分、里程奖励的方式激励旅客,增强旅客减碳的获得感和成就感;(2)便利性与体验感,通过App内嵌功能等数字化工具降低旅客参与门槛,通过提供全流程环保选项提升环保出行体验;(3)公益性与责任感,通过将用于碳抵消的里程或资金投入公益环保项目,在主题航班上开展环保科普,增强旅客的公益参与感,也提升了低碳行动责任感;(4)趣味性与共鸣感,在App上通过游戏化的设计增强旅客参与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航空公司在降碳方面持续开展的行动和推出的服务,赢得旅客共鸣,提升旅客参与度。
展望未来
民用航空业的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绿色供应链优化,航空公司已取得一定减排成效。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机制和绿色产品服务,航空公司成功引导大量旅客参与绿色行动,为航空业低碳转型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正如国航“净享飞行”绿色出行项目所展示的,通过创新机制和多方参与,航空业的低碳转型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可持续的。
展望未来,航空业的绿色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SAF的推广、技术的进步、政策的支持和旅客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飞行将成为航空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航空公司仍需继续深化低碳战略,加强与各方合作,推动绿色出行生态的构建,为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
文丨邓茗文 dengmingwen@sdg-china.net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