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正转型,实现可持续未来
消除贫困、全面就业和社会融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领域,然而,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全面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极大限制,严重威胁了全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将每年2月20日设立为世界社会公正日,以此呼吁国际社会加紧努力,消除贫穷,让所有人都充分就业,享有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
今年国际社会公正日的主题为“加强公正转型,实现可持续未来”,该主题呼吁重新构想我们的经济和环境系统,将重点从简单的脱碳转移到重新分配机会和资源,通过集体行动和包容性政策,创造一个环境完整性和社会公平齐头并进的未来。本文梳理了目前关注度较高的6个社会问题,并对这些社会问题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经济不平等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4贫困、繁荣和地球报告》,当前,世界上8.5%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即每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15美元)。如果按照更适合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6.85美元),则世界上有4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报告指出,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消除极端贫困需要几十年,要使所有人的生活水平达到每天6.85美元以上的标准则需要100多年。
同时,全球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中度不平等的经济体(即基尼系数在30至40之间),只有7%的人口生活在不平等程度较低的经济体(即基尼系数低于30)。经过近十年来各国在减贫方面的努力,全球范围内存在高度不平等的经济体数量已有所减少。收入或消费极不平等(即基尼系数高于40)的经济体数量已从61个下降到49个。但由于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处于这些经济体的人口仍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整体人口比例没有减少。
性别不平等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 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虽然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实现完全的性别均等,但报告涵盖的146个国家/地区中,有97%已经缩小了60%以上的整体差距,而在2006年这一比例为85%。其中,健康和生存性别差距缩小了96%,教育程度差距缩小了94.9%,经济参与和机会差距缩小了60.5%,政治赋权差距缩小了22.5%。虽有所进步,但按此速度,实现全球的完全性别均等还需要134年。
世界银行在2024年发布的《女性、营商与法律》显示,在经济增长持续缓慢的当下,缩小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性别差距,可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提高20% 以上,是未来10年全球增长率的2倍。然而,当前全球女性的就业难度仍高于男性。例如,在创业领域,只有五分之一的经济体要求在公共采购过程中制定性别敏感标准;在薪酬方面,共有92个经济体仍缺乏同工同酬条款,男性每平均收入1美元,女性只能对应挣到77美分。
教育不平等
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然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尽管几十年来全球教育取得了进步,但仍有2.51亿儿童和青少年失学,且近10年内,失学人口仅减少了1%。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显著,低收入国家多达33%的学龄儿童和青年失学,而高收入国家的数据只有3%。教育投资差异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2024年教育金融观察》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可为每位学习者提供的教育投资平均达到8543美元,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仅能为每位学生投资55美元。同时,全球范围的教育援助已从2019年的9.3%下降到2022年的7.6%。
此外,除了常见的贫困、战乱、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也成为了加剧教育不平等的一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显示,2024 年,85个国家/地区至少有2.42亿学生的学业因极端气候事件而中断。
医疗不平等
全球健康医疗差距也持续存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卫生服务覆盖指数从45上升到68,但截至2021年,仍有约45亿人没有得到基本卫生服务的充分覆盖。不仅如此,大部分的服务增长都发生在2015年之前,2015年至2021年期间仅上升了3个指数点,2019年以后甚至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全球卫生服务覆盖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全球疫情的流行,不仅导致了全球健康预期寿命的回落,还加大了医疗不平等。《2024年全球卫生支出报告》显示,疫情结束之后,全球在卫生方面的人均支出都有所下降。在全球30个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支出的主要来源是靠居民自付,其中20个国家甚至需要居民自负一半以上费用。即使是高收入国家,也有超过三分之一会让居民自负卫生支出20%以上。全球有近20亿人因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贫穷差距。
数字不平等
全球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不均衡进展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目前,全球大约68%的人口(即54亿人)可以连入网络,特别是在高收入国家,高达93%的人口都能使用网络,5G网络覆盖高达84%,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两个数据仅分别为27%和4%,差距惊人。在同一个国家中,代际、性别、城乡等因素也会造成更具体的内部差异,导致老年人、女性、残障人士、低学历人士等弱势群体更难获取信息、教育和就业机会。
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更拉大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普华永道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AI可能为全球经济贡献高达15.7万亿美元,其中受益最显著的是北美、欧洲、东亚地区,非洲、中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区则会因缺乏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发展受限。相关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匮乏问题,也导致了其他社会问题的加剧。
气候不平等
全球碳预算项目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以不到世界一半的人口,产生了80%以上的全球碳排放,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排放量仅占20%,最贫穷国家的排放量不到1%。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是世界性的,但具体影响却不成比例。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相比没有气候变化的情况,人均经济产出最高和最低的国家组之间的差距在50年里加大了25%。世界银行的分析则显示,到2030年,6800万至1.35亿人将因为气候变化陷入贫困,其中大部分本来就是贫困人口。
这也正是今年世界社会公正日以“公正转型”为关键词的原因。为了避免气候变化与治理的过程加剧国际间与同一国家内的经济不平等,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创造一个公平分担成本的气候转型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绿色技能培训、全面的社会保障、创新融资方式等措施,为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提供援助,为真正的可持续全球经济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