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陆化普: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5-02-13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陆化普

文|陆化普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国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过程中,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既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的国家战略。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在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结构优化与运输模式探索以及绿色出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我国已经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实现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8月),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其中明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本文从绿色交通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绿色低碳交通面临的挑战,建议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角度加快推动我国绿色低碳交通转型。

绿色交通发展的中国内涵

绿色交通首先是一个发展理念,是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实现“双碳”目标、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于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和能源紧缺、城市区域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以集约化、低碳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主导是中国特色绿色交通的本质特征。

我国发展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间包括铁路、水运,以及长途客运系统;城市内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集约化方面,绿色交通包括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长途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在低碳化方面,绿色交通要求使用清洁能源、低排放、对环境影响小、对生态冲击程度小的交通方式及交通工具,包括步行和自行车,绿色公共交通以及绿色车船,从而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实现交通系统全环节的绿色化。

我国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

在我国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过程中,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挑战是当前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现状与成效

我国交通行业正在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1.国家和地方均在探索公转铁、公转水、多式联运等运输模式。2018年国务院陆续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提出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制定“双碳”目标交通运输发展实施方案,将发展多式联运和调整运输结构作为“十四五”交通运输领域的重点事项。

2.我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取得进展,2016年至2023年,公路货运占比从76.16%下降至73.70%,铁路货运占比从7.56%上升至9.20%,水路货运占比从14.44%上升至17.10%。2016年至2019年期间(新冠疫情对客运影响较大,取2019年数据),公路客运量占比从81.4%逐年下降至73.92%;铁路客运量增长较快,我国旅客运输结构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不断优化。

3.交通工具绿色化程度增长迅速。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40万辆,新能源汽车数量约占全球一半,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近860万台、加氢站超过450座,城市新能源公交占比约80%;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2%,机场电气化率超过60%。

4.绿色低碳交通融合发展加快。国家在加快推动公路水运类规划建设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积极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加强规划政策协同,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创新关键技术装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新能源替代,完善交通运输新能源供应体系,同时在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亟需破解的问题和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输结构不合理,公路运输比重依然大。交通运输碳排放具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尤其是在运输结构优化方向,运输方式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结构不平衡、不合理,以公路运输为主(73.7%货运量占比),铁路运输占比仍偏低(货运量占比9.2%),与此同时,营业性旅客运输中铁路占比有所上升,客运量占比29.9%、周转量占比50.9%,但仍有提升空间。因此,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大宗物资运输实现“公转铁”“公转水”,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重要任务之一。

2.多方式衔接不畅,多式联运发展滞后,铁水联运比例有待提升。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不畅,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服务水平总体不高,“门到门”铁路运价、时效优势不明显,定价机制不灵活,两端衔接环节的装卸、短倒等增加了时间和成本,缺少绿色运输方式在运输成本、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精准支撑政策和保障体系。

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短板依然存在,没有实现铁水无缝衔接,衔接过程还需要汽车短倒,枢纽场站“邻而不接”“连而不畅”等现象依然存在,铁水联运比例有待提升。我国海铁联运量占比为4%,占比最高的营口港也只有11.8%,起步比较早的连云港也仅有6.4%,深圳低于1%,与国外港口相差甚远。

3.综合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尚待提升。综合运输尤其是跨方式信息服务水平还需提升,不同方式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需要破除壁垒,急需建立完善的联运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也存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规则衔接不畅、没有一体化等问题。

4.产业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绿色运输体系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我国存在产品原材料地、加工生产地、销售地分离现象,如“北粮南运”“北煤南运” “西气东输”等,货物出现大范围、长距离运输,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上下游产业布局不合理、距离远等问题,加上缺少高效的区域交通体系,不仅增加了运输距离、运输成本,还导致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针对交通碳排放、货运物流等标准体系、统计方式不完善。货运物流相关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及法规体系不完善,货运物流全口径统计机制不健全。

6.宏观层面缺少绿色低碳转型各层级顶层规划。宏观层面,缺少绿色低碳转型各层级顶层规划,包括目标、战略、任务、实现路径及政策支撑等,同时在激励机制和相关政策配套方面也不完善。

7.城市公交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城市公共交通普遍面临公交客流下滑、分担率下降、公交企业亏损的严峻局面,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实施力度和深度不够。我国城市常规公交客流量从2015年开始逐年减少,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减少更加明显,2023 年的常规公交客流量为2019年的60%。

加快我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我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个角度考虑,总体上应该从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优化交通结构的系统对策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切实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的推广应用,创新绿色低碳的交通服务模式,统一交通物流大市场建设,大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交通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全面加强。

1.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全环节的综合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通过综合交通绿色低碳规划,在网络、通道、枢纽三个层面抓好各种运输方式一体(综合运输)绿色低碳交通综合规划设计,实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环节的绿色化。

从规划层面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 “一张图”,从根源上实现绿色、一体。

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运能充分、规模适宜、运输结构合理的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重点是衔接和末端,应制定全方位突破衔接换装、换乘不好的长期痼疾,打一场“无缝衔接、零距离换装、换乘”的总体战略,显著提高交通效率和绿色化水平。

在交通通道中,各方式结构、运能与需求匹配,支撑绿色交通发展,充分利用通道资源,实现通道资源集约节约,通道内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集约利用。

各方式在枢纽中首先保障物理设施一体化,为枢纽交通功能和空间功能完美结合奠定基础。在城市区域,大力度推进公共交通导向的交通与用地深度融合开发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交通需求特性和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效率和绿色化水平的目标。

同时,在绿色总体规划设计基础上,做好各领域绿色专项落实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专项行动方案及评估体系。

2.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优化交通结构:促进形成绿色交通主导的交通出行体系。

实现货运门到门一单制。健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标准及服务体系,推进多式联运服务规则衔接,推广应用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多式联运数据开放,支持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服务发展,推广应用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大力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骨干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引导多式联运相关企业加强协同协作。

实现客运门到门一票制。首先加快建立铁路、公路、水运、民航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运输方式间数据共享,其次基于建设与改造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提供高水平的枢纽衔接一体化联运服务,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内各方式运营主体深度合作融合,打造一体化换乘服务模式,此外,通过建立统一跨方式安检制度、跨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制定客运枢纽安检互认标准、无感安检要求等方式,推动实现交通出行无感安检、跨方式安检互认。

3.切实提升城市公交的服务水平:抓住城市更新机遇,大力度推进定制公交和需求响应式公交等创新公交发展模式。

新形势下,以“门到门”高质量服务为目标,致力公交服务质量提升,抓住城市更新机遇,深化公交系统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推动更加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公交“六进”——进小区、企业、园区、学校、医院、商圈,鼓励企业根据市民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公交服务产品,提供定制化、需求响应、精准化等多样化高品质公交服务,创造公交门到门服务的生活模式。如杭州开通“六进”线路231条,覆盖全市224家企业、25家三甲医院、54个产业园区、195所学校,推动地面公交线网客流总量提升21.9%,每百公里客流量提升31.2%。厦门的公交“六进”工作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4.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绿色运维和使用。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的BIM技术深度应用。建立绿色低碳理念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养护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深度应用,并推广应用。

交通通道由单一向综合、由平面向立体发展,统筹交通通道资源利用,有效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统筹安排各种运输方式交通廊道选址,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同、深度融合,一体化协调建设时序。

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建筑垃圾利用、铣刨料利用、矿渣利用、废旧路面材料回收利用等,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道路建设和养护中应用。如宁夏建立了公路废旧材料低碳循环高效利用模式,其乌玛高速宁夏石嘴山段全线44公里路基路面100%实现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同时宁夏提出到2025年,全区基本实现公路沥青路面旧料“零废弃”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体系,逐步全面推进生态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环境监测智能化水平,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积极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对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进行系统评估,对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降低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

5.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全面推进清洁能源交通装备研发与应用,实现绿色交通工具为主体。

交通装备的绿色化、低碳化是绿色交通发展、实现交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鼓励绿色交通工具应用,为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和环境政策。例如,制定经济补偿、规范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促进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运输工具绿色化。

优化交通装备结构,充分利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中重型货车和船舶中的应用,完善供电、加气等配套设施,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生产效率和整体能效水平。

6.创新绿色低碳模式:鼓励创新,实施促进绿色低碳交通新模式。

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体系及实施监督反馈机制,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向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倾斜,如道路资源向绿色方式倾斜等。

建立市民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共建,提升市民参与的内驱力。研究推广设置市民绿色出行碳账户,将城市交通纳入碳交易体系。如成都市于2022年11月推出“碳惠交通”绿色出行积分平台,用户超过60万,日均活跃用户12万,累计践行绿色出行8249万余次,实现碳减排量约6万吨,相当于一年种树545.26万棵,市民积分可以兑换地铁、公交免费出行单次卡,共享单车免费骑行单次卡,等等。

基于大数据,利用新技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创新提高运输组织精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推广包括多式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等在内的高效、便捷、先进的运输组织模式。

7.消除壁垒,区域交通资源一体化优化利用:切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交通物流大市场。

在形成便捷、高效、通畅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基础上,完善综合运输市场规则和标准,消除不合理的限制和障碍,促进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

此外,推动“产业+交通+物流”融合规划、统筹联动,突破目前各自独立规划,在同一规划中把产业发展、枢纽区域发展、物流体系建设、交通体系建设等发展规划一体化融合值得重视强化,也是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点。

8.借助大数据、新技术,促进智能深度发展应用:大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交通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水平。

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模式,着重以问题导向,从需求出发,以智能化为手段,提高综合交通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以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出行服务为目标,坚持实用原则,重视应用效果,实现智能分析研判、智能规划决策、智能组织管理和智能一体化服务并举,切实通过发展智能交通将交通治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围绕实现客运“立体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目标,优先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和综合运输服务系统,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如重庆在公交轨道换乘方面,改造前公交停靠站点平均换乘距离215米,改造后缩短至35米,基本实现轨道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公交换乘设施全覆盖。

建立城市居民碳积分等制度,积极鼓励低碳出行,形成绿色出行新风尚。

参考文献:
1.傅志寰等. 交通强国战略研究[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9.
2.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EB/OL]. (2024-07-31)[2024-11-10].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546/202408/content_6970974.html.
3.有效应对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EB/OL]. (2024-06-24)[2024-11-10]. http://www.rmlt.com.cn/2024/0624/705692.shtml.
4.陆化普等. 宁夏综合交通绿色发展路径与战略[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4.
5.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交通、物流与港口协同发展[EB/OL]. (2024-7-31)[2024-11-15]. 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689770.
6.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我国城市公交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报告[R]. 2024.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10-11月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