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路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要求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鼓励采取多样化模式和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对成熟的路径主要包括两种:以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路径和以市场主导的生态产业路径。生态补偿路径依赖于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参与性不足。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资源与产业融合,是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在市场中的价值得以体现的有效方式。但生态产业边界和发展路径尚缺乏广泛的共识,导致生态产业发展难以充分、可持续地释放生态红利。
本文基于对生态产业内涵及其分类的系统梳理,厘定生态产业边界,同时总结国内成熟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为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通道提供经验借鉴,进而带动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产业理论内涵
生态产业主要是从“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发展而来1。早在1972年美国学者提出“产业生态学”思想,其核心是探讨人类产业活动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基于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问题,这一理论应运而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经济学家许涤提出在国内创立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是主要研究内容。关于生态产业的研究侧重产业生态化,即在生产、利用等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从而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
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生态产业的内涵要素不断扩大。王如松等学者认为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也有学者认为生态产业是指以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为基础,以经济活动为手段,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产业形态。此阶段生态产业研究侧重于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通过生态资源与产业有机结合,借助产业化手段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目前关于生态产业定义尚无统一定论。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角度看,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在市场中价值得以体现的手段,可以看作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结目前国内关于生态产业的论述,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促进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增值为目标,依托生态资源,通过生态要素与产业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生态与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新型产业。
生态产业类型与发展要点
关于生态产业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在理论层面,生态产业可覆盖第一、二、三产业,通过“生态+”形式与不同业态融合,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生态服务等产业。生态产业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其发展需要以生态产品和服务为核心。根据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关联情境,可将生态产业划分物质产品供给型、文旅服务型、生态环境敏感型、生态复合型及生态环境治理型等五种产业类型,详见表1。
物质产品供给型产业,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农林牧渔等产品而开展的林下经济、特色农产品种植等活动。其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生态资源,一般可将物质资源产品与工业、文旅、互联网等融合,通过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带动产业发展和变现。
文旅服务型产业,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本土特色文化为载体,基于生态系统带来的景观享受、美学体验等而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其发展紧密依赖生态资源,通过资源保护与文旅业态综合规划设计、基础服务设施等建设、宣传推广、运营、消费等环节推动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敏感型产业,主要培植的是对环境各项指标要求相对敏感,需要周边大气环境(空气悬浮颗粒及有害气体成分)、水、土壤、生物生境等生态环境要素满足一定标准的产业,如高端医疗、精密仪器等。其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本底情况以及产业生产、运营等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涉及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产业导入及运营等环节。
生态复合型产业,是将生态农业、文旅以及清洁能源、低影响等绿色产业叠加或相关产业环节耦合发展形成的。例如,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产业。此类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资源与环境的高效利用,主要涉及产业规划、设计、建设、产业导入及运营等环节。
生态环境治理型产业,主要针对生态资源本底退化、破坏和功能缺失等问题,通过保护、修复和治理等方式保障生态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以促进生态产品保值增值而提供的服务性产业。例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等。此类产业主要为以上四种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并需要咨询、设计等单位提供相关服务。
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由于物质产品供给型和文旅服务型产业均具有一定的经营属性,具体的经营开发模式较为多样。而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型产业,其依赖的部分生态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性、准公共性特点,难以像经济商品一样通过实物交易,因此需要依赖政策机制的设计形成可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模式。目前,生态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模式主要包括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环境导向开发以及生态资源集中收储开发等模式。
(一)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
1.模式概况
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可适用于物质产品供给型和文旅服务型产业,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交换价值。其中,物质产品供给型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主要通过市场手段激励农户等经营主体参与,文旅服务型产业主要通过龙头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推动不同业态产品的设计和推广。
2.模式机制和产业链形式
根据具体业态的不同,表2总结了市场上常见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链形式。
3.代表案例
以广东江门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农业生态旅游试点项目为例2,该项目基于当地杜阮凉瓜品牌产业潜力,成功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和田园养生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生态区,助推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杜阮凉瓜主导产业优势,以“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理念,将村民闲置的土地全部收回并统一经营,实行公司承包经营,土地租金返还农民的租赁模式。同时,引进具有一定资质、技术水平的农业企业,种植和打造特色杜阮凉瓜等农产品品牌,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渠道,形成以展示、销售和科研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此外,项目还通过联合餐饮业、策划节庆旅游等活动以及利用抖音等互联网媒体进行宣传,不仅充分吸引市民游客旅游休闲,还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增收。
(二)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
1.模式概况
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 EOD)模式以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基础,以产业运营为驱动,通过生态治理与产业组合开发模式,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同时,发展与生态相关且收益较好的产业,以产业盈利反哺生态环境治理3。根据2023年12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等多部门印发《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物质产品供给型、文旅服务型、生态环境敏感型和生态复合型产业均符合EOD产业准入要求。
EOD模式是目前经过实践且相对成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路径。自2018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EOD模式以来,国家及省级试点陆续启动。截至2023年底,已有229个EOD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向金融机构推送,总投资9718亿元,融资需求6828亿元,已获授信2012亿元。
2.模式机制
EOD模式以“生态优先—产业导入—产业反哺—长效发展”思路,培植依托优质生态本底而发展的产业,通过统筹投融资和组织项目实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治理,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缺乏现金流等核心问题。EOD模式机制如图1所示。
3.产业链形式
EOD模式通常由政府委托相关主管部门或管委会主导,联合或委托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成为实施主体,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其上游产业链为项目策划与规划,中游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包括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等,下游为产业导入与运营。产业链上游环节聚焦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并谋划收益较好的产业,设计生态增值和产业回补的价值转化与融资机制,争取项目申报入库和资金支持。中游环节主要通过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等具体实施工作,推动项目的实施。下游环节则涉及产业导入与运营,通过联合经营和组合开发等方式引入特色产业,推动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
4.代表案例
天津蓟州区蓟运河EOD项目,是“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产业综合开发”典型案例。项目由区政府引入投资建设方并与地方平台公司成立流域投资公司作为主体进行一体化实施。项目实施周期为20年,总投资69亿元,其中项目资本金约占30%,其余70%通过融资获得,流域投资公司负责全面统筹融资并对流域内相关工程和资产进行运营管理4。
项目基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提供的中长期贷款以及基础设施债券投资,开展水污染防治、水资源配置、蓄滞洪区综合整治等建设工程,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提升;同时基于规划的国际会议、文旅及康养基地等综合开发项目,导入文化研创、生态科教、康养运动、教育文化、休闲度假、智慧农业等文化服务型和复合型生态产业,以项目运营收益补偿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缺口。项目资金收益除国有土地出让收益、财政转移支付、奖补资金等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外,还包括文旅等资源特许经营和政府购买生态产品运营收益。此外,流域投资公司通过导入多元产业,发展观光农业、新能源、康养等全域旅游项目,促进区域产业增量,政府还向流域投资公司支付产业发展服务费与招商奖励。
项目实施不仅解决了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带动区域土地增值收益。
(三)生态资源集中收储开发模式
1.模式概况
由于受人类干扰活动或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自然生态资源可能存在分布分散化、生态斑块破碎化等现象,再加上局部地区土地、林地等资源权益权属、边界不清晰等多种问题,导致破碎化的生态资源缺乏系统性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生态资产难以开发,社会化资本难以引进,生态产品价值难以变现。生态资源集中收储开发模式通过把碎片化的资源资产集中收储、整合提升后投入市场,在引入社会资本和运营管理方后,根据生态资源特点开发生态产品,进而发展适宜的产业类型。
2.模式机制
生态资源集中收储开发模式通过地方政府组建的生态资源管理平台(或称两山合作社、两山银行),对生态资源要素及承载的土地按照“资源收储—资产整合—项目谋划—产业运营—价值转化”思路进行集中收储和盘活运营,其模式机制如图2所示。
3.产业链形式
生态资源集中收储主要由政府和地方城投公司组成生态资源管理平台作为实施运营主体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上游产业链通常由平台公司主导,生态调查、咨询等相关服务机构提供支持,对生态资源调查、确权、集中收储。中游产业链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产业项目策划、工程咨询、设计、建设设施和运营。下游则通过金融机构支持、宣传流通和政府付费等多渠道方式促进各类型产业的发展和价值实现。
4.代表案例
福建省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是我国首个“生态银行”,通过对森林资源进行林权评估与收储、林权转让与抵押贷款等,实现林业资源整合与规模化经营。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首先建立规模化林权收储体系,再采取合股、托管、赎买和租赁等模式将分散的林木资源集中整合,与林农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林业产业项目策划、开发以及经营,将原来分散化、低效的生态资源盘活,不仅提升森林资源资产价值,也为当地农民带来增收5。
生态产业发展路径思考与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生态产业市场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由于生态产品公共性、准公共性以及经营性等复合特点,依赖公共性和准共性生态产品的生态产业一般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回报低,如果没有财政资金带动,往往很难吸引到社会资金;依托经营性生态产品的文旅服务等类型产业受地域资源特点等因素影响,产业收益通常不稳定。因此,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多元资本参与促进生态产业市场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建立促进生态产业普遍推广实施的市场化机制。生态产品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生态产业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因此区域生态产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和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用机制为前提。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以来,各地方积极探索并形成水权、林权等生态资源权益抵押、“生态资产抵押+项目贷”“生态资产抵押+生态产品价值(GEP或VEP)+项目贷”“VEP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交易变现实例。
但受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地方政策、融资渠道等影响,其实践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甚至是同一区域相同资源条件,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生态产业难以有效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普遍性的投资激励和约束政策,生态产品价值不能得到市场充分认可。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尽快建立衔接和落实《意见》的具体政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例如,在全国范围推动挂钩生态产品价值(GEP或VEP)指标的奖惩政策,将GEP或VEP作为项目验收、融资贷款等必要条件,促进社会资本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可度,将生态产业项目的生态收益和经济效益共同作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判断核心标准。再者,可借鉴水权、林权等生态资源权益抵押融资贷款的成功模式,建立将生态产业项目未来预期的GEP或VEP收益确权、定价以及质押融资的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第二,加强绿色金融支持,探索形成链接金融与生态产业的专项支持性工具或创新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生态产业。目前我国虽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绿色、生态等相关领域发展,但由于生态产业项目风险和收益难以量化等原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参与生态产业项目投融资的积极性不高。生态产品价值(GEP或VEP)可以量化生态产业项目生态效益和未来预期收益,建议创新性推广挂钩生态产品价值的融资工具。例如,商业银行可开通绿色通道鼓励生态产业项目实施主体办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生态产品价值作为挂钩指标。如果达成目标则给予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未达成目标则提高贷款利率。此外,建议金融机构将GEP或VEP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必要指标进行定量披露,引导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生态产业项目。
第三,加强生态产业的策划和顶层规划,合理谋划收益较好的生态产业,降低产业融资风险,提高社会资本的支持意愿。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立足区域本底条件和产业需求,并充分评估和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和布局适宜的生态产业形式,进而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还需要以“延链、补链、强链”思路精准谋划和选取符合本地特色的业态,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议产业实施主体选择具有产业导入策划与运营能力的专业机构编制产业策划方案,同时还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产业未来收益和成本测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综合性技术服务,为项目实施主体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降低投资风险进而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意愿。
参考文献:
1. 王怡涵.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寨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21.
2. 刘娜.江门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3.
3. 赵云皓,徐志杰,辛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路径研究:基于国家EOD模式试点实践[J].生态经济,2022,38(07):160-166.
4. 李荣,马莉萍.流域治理领域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研究:以蓟运河EOD项目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9):203-206.
5. 张林波,程亮,相文静,等.我国“森林生态银行”的发展历程、运行模式与完善建议—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J].环境保护,2023,51(17):21-26.
作者丨饶淑玲,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谷阳,远东资信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二部业务负责人
资料来源丨远东资信整理
编辑丨邓茗文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10-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