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洞见丨健全完善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三大建议

发布时间:2025-01-10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文|杨霖 冯相昭 赵亚洲 李丽平

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能助力国内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严峻挑战。

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作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主要通过科学界定产品生命周期的系统边界,识别各环节涉及的物质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碳足迹“怎么算”的问题。2024年9月,我国发布了本土化的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国家标准,并持续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究编制情况,探讨现阶段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提供建议

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情况分析

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除上述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国家通则外,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生态环境部等3部门印发了《关于征集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研究课题的通知》,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旨在推动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发布,配套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为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标准编制工作提供具体指导。

结合国内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清单和前期梳理各政府部门、地方及相关行业协会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研(列入计划)和已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约489项,其中团体标准数量最多,约占总体的51.7%;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则分别约占标准总数的31.1%、12.9%和4.3%(图1)。

行业协会是产品碳足迹标准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从标准归口部门来看,除地方标准均来自各省、市外,行业协会是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的主要研究编制主体(图1),其中,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协会是标准编制的“生力军”,聚焦建材和小型家电等轻工业产品研究标准数量达90项。研究机构在研或发布的标准数量紧跟其后,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为主的研究机构结合领域优势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及配套零部件开展标准研制工作(表1)。相比之下,相关部门和其他公司企业在研或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数量还较少。

从标准涉及产品类型来看,已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中,工业品占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重点外贸产品,煤炭、石油等基础能源产品,钢铁等基础原材料是各类标准研制的重点对象(图2),其中光伏组件是团体标准研制数量最多的热门“产品”(图3)。

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现阶段,国际社会用于产品层面碳足迹核算评价的标准主要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PAS2050:2011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和《ISO14067:2018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组成,并由此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标准体系。

我国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近两年在统筹国内低碳发展和应对国际碳壁垒需求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工作呈现加速推进态势。不过,系统分析现阶段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情况,不难看出仍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 标准呈现结构性失衡态势。现阶段,我国在研和已出台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总量庞大,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市场需求。但分析标准类型可以明显看出,行政效力高、文本质量规范、实操性强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效力相对较低的团体标准数量远超其他类型标准。而且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编制指导文件,大量团体标准普遍存在命名不规范、文本质量较低、核算范围界定不够明晰、碳足迹因子老旧、标准可操作性有待验证等问题。

2.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有效指导程度存在差异。从标准的归口部门来看,各行业开展产品碳足迹工作的基础、重视程度以及对相关标准编制机构的有效指导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在指导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等相关单位开展重点外贸产品和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大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在碳足迹标准研制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或推进力度不大。

3. 标准覆盖产品范围亟待扩大。为有效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满足国内低碳发展需求,现有标准多聚焦“新三样”和欧盟碳关税(CBAM)重点外贸产品,在此情况下,多个归口部门同时聚焦一个产品编制碳足迹核算标准,导致同一产品碳足迹标准类型多样、标准文本内容重复等问题。同时,部分机构为抢占标准发布先机,优先选择审核流程较短的团体标准,进一步加剧了团体标准数量冗余的态势。相比之下,其他轻工业品和地方特色产品标准研制数量较少,甚至为空白。

健全完善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议

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有助于企业挖掘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降碳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提升我国外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鉴于此,对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快制定科学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规则。在《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核算通则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出台更具有实操性的核算规则编制办法,统一产品碳足迹标准命名规范和文本的编制要求,避免同一产品出现标准类型冲突、文本内容重复的乱象,协调标准类型,明确各类标准覆盖的产品范围,加强碳足迹核算数据质量管控,做好标准后评估,为标准制修订、管理和有效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2. 加强相关部门有效指导和统筹协调能力。对于标准研制基础较薄弱的部门,可根据《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任务分工,优先结合领域优势,聚焦一个产品,以点带面逐渐扩充产品碳足迹标准编制范围。对于已开展产品碳足迹标准编制的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标准管理能力和工作指导水平,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的积极性,力出一孔,形成政策合力,加快研制层级高、质量好、力度强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及时研究发布基础能源、大宗原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并做好试算工作。

3. 有序扩大碳足迹核算标准涉及产品范围。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有重点、分批次编制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优先推进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原材料、交通运输和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编制工作,在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有序扩大标准覆盖产品范围,逐步开展农牧业、轻工消费品等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研制。同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产业链流程溯源性完整、工艺成熟的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工作。同步加强国内外碳足迹核算标准协调对接,推动碳足迹核算标准国际交流合作。


作者单位丨杨霖,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冯相昭为通讯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赵亚洲,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李丽平,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10-11月刊

原文标题丨《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合作推广、投稿、转载可在后台留言,或加官方微信(ID:sdg-china)联系我们~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碳足迹核算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