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温宗国: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发布时间:2023-06-05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采访对象 温宗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学术委员会委员

文|本刊记者 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编者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5月16日发布了最新报告《切断根源:全世界如何终结塑料污染,创造循环经济》。报告显示,如果各国和企业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深入的政策和市场转型,就可以在2040年内减少80%的塑料污染。

“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4亿吨塑料,而其中的一半只作一次性用途。”塑料污染是21世纪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6月5日,即将迎来第50个世界环境日,UNEP呼吁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采取举措,加快行动,向循环经济过度。

“塑战速决”,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展了哪些行动?还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新西兰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自2005年以来,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约有170万亿块塑料在海洋中漂浮,总重量估计为230万吨。如果不加控制,未来几十年塑料进入海洋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几倍。

随着目前塑料的产量越来越大,不仅要减少塑料的生产和使用,还要对如何处置塑料进行更好的管理,特别是塑料包装行业要加速可持续发展转型,这些都对于助力塑料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教授长期专注循环经济的研究,并带领团队开展过塑料包装的研究。针对塑料污染现状、政策治理导向以及塑料包装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话题,温宗国教授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阐述了他的思考与见解。


政策不断“加码”,一次性塑料污染正在得到有效控制

CST: 您是如何看待目前全球塑料污染加剧问题的?

温宗国: 塑料污染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重。蓬勃发展的塑料经济已经超过了我们的管理能力,只有9%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利用。每年全球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管理不善的塑料泄漏到自然环境中,对植物、土壤无脊椎动物、鸟类和海洋物种造成了不利影响。另外,塑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进入食物链,损害人类的生育能力、荷尔蒙和神经活动。

实际上,塑料本身不是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废弃后管理不善导致的环境泄漏问题,也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巨大环境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中国近年来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不断出台政策,力度很大,正在努力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贡献经验和智慧。

CST: 一次性塑料是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对于一次性塑料是如何管控的?成效如何?

温宗国: 作为最普遍的类别,一次性塑料的生产占了所有塑料的一半,其中包装所占比例最高,达40%。在全球范围内,废弃包装占塑料废物的47%,2018年只有26%的塑料包装被回收,目前大部分软质塑料包装是不易回收的。针对塑料包装的可持续管理是终止塑料污染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属于重点的管控领域,因此讨论塑料包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我们国家对一次性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并不是这几年才开始的,我国对一次性塑料污染的立法始于 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对地膜和一次性包装制品明确规定要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及易在环境中消纳的产品。

2007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08 年 5 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这两项专项文件被人们称为“限塑令”。“限塑令”最为重要的两条:一是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 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二是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这可以视为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管控的开始。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提出要制定发布限制生产和销售一次性消费品名录及管理办法。

2020 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提出管控要求。该意见提出 “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将一次性塑料制品作为治理重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包括:

①推行绿色设计方面,以一次性塑料制品为重点,制定绿色设计相关标准,优化产品结构设计,减少产品材料设计复杂度,增强塑料制品易回收利用性;

② 对于国家禁止、限制销售和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需要全面禁止;

③对于使用大量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新兴领域,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督促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④公共机构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⑤加强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引导公众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

2021年底,各省市陆续发布《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名单包括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盒: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盒、碗、盘、碟等;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刀、叉、勺等(不包括预包装食品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包括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上自带的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水杯、饮料杯;厚度小于 0.025 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这是我国塑料污染防治整体政策的走向和历史脉络,概括起来讲,现在的政策更加以问题为导向,并考虑全产业链的覆盖,目前的政策和过去相比涉及五大部分、三特点。五大部分就是源头减量、替代循环、回收利用和处置、强化支撑以及落实责任主体组织实施。三大特点就是差异化(地区差异、阶段性差异、领域差异、目标差异等)、系统性(禁限循环替代组合拳)和协同性(政府、企业、公众多主体协同)。从组织架构上讲,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为中心,联合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在不同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作。

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塑料污染治理取得了实际成效,塑料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正在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我国已全面禁止了废塑料进口,杜绝了用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基本杜绝了生产和销售发泡塑料餐具;我国餐饮外卖领域也在大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大型连锁超市的不可降解塑料袋消耗量明显下降;一次性塑料有毒有害、难处理的快递包装在抽查中检出率已经很低,基本从市场上淘汰,且无论是纸质类包装,还是塑料类包装,目前都可以实现无害化处理。

塑料包装的可持续发展广受关注

CST: 近些年,由于塑料污染的问题逐步凸显,有不少声音觉得塑料包装应该被其他材料替代,以缓解塑料产品带来的环境挑战。塑料包装能被替代吗?

温宗国: 我们研究团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2022年组织开展了相关研究和评估,发现了一些跟普遍常规认知不一致的事实。

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塑料包装的全生命周期环境表现更具优势(不考虑环境泄露)。如果中国一年使用的全部塑料包装都被提供相同功能单位的其他材质包装替代,其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将上升2.3倍,温室效应环境成本将从182亿美元/年上升351亿美元/年。

二是针对一些在政策上倡导的典型塑料品替代举措,评估结果显示替代品比塑料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反而更高,例如PLA可降解塑料袋的环境影响是HDPE塑料袋的2.1倍,纸吸管是PP塑料吸管的5.3倍,为未来政策制定上绿色包装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是根据行业发展出现的新动态,如物流行业的缓冲包装HDPE气泡柱替代EPS泡沫,衣物护理行业的产品包装PE软袋替代HDPE硬瓶,研究结果证实新一代塑料包装的环境优势更明显,给行业绿色包装选择提供了科学支撑。

应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塑料包装是无法被全面替代的,而是需要高度重视塑料包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探索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包括提升塑料包装的可持续性设计、生产、运输、消费、回收再利用、末端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是目前最可行的、最紧迫的应对措施。

当然,消费者也要提升可持续消费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主动选择可持续包装,为塑料污染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CST: 既然目前塑料包装无法被全面替代,反而会持续增加,对环境污染影响加剧。那么,塑料包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在哪里?

温宗国: 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受关注,塑料包装的可持续性问题与塑料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相关。全球塑料的产量和消费量基数很大,近几年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仍然在持续增长。

2020年全球就有3.67亿吨,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去增加,到2050年可能会超过10亿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需求与日俱增,塑料包装因其耐用性高、可塑性强、化学稳定性好等优势,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包装产品。

因此,我们充分肯定塑料包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但同时也注意到包装行业在塑料行业中的消费比例之高,占了40%左右。在整个产业链上,包装行业是塑料行业中最大的下游市场,所以在塑料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塑料包装的可持续发展是最被关注的。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还离不开塑料包装的使用,尤其是在医药制造、食品饮料、快递包装、日用化工等各个领域中,塑料包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国是全球塑料包装生产、使用、废弃大国,2020年,我国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达到4500万吨,占了初级形态的塑料产量近一半;近年来,塑料包装总产值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总收入超4000亿元,占据整个包装行业的30%,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价值和便利。

但是另一方面,塑料废弃物的回收渠道和相关的基础设施还不是特别充分,加之缺乏科学的回收利用手段,塑料污染和末端处置的问题近些年来开始有所凸显,所以国际上对塑料包装相关的生产和处置的政策也开始增加。

塑料包装制品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价值和便利,但在全球及国内塑料污染治理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迫在眉睫,应以循环经济的思维,从塑料制品代谢的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加以考虑,主要包括塑料制品生产加工环节、消费环节、使用后废弃回收再利用环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和影响。

首先,是在生产端,用绿色可持续理念设计生产塑料包装,提升再生料的使用,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其次,在消费端,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塑料制品循环利用的整体意识,鼓励关注可持续消费,关注可持续包装,增加对塑料包装的循环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塑料包装使用量。最后,尤为重要的是在回收端,不断丰富和完善规范化回收,提高塑料制品废弃后进行高效高值再生利用的占比。

共同建设塑料包装的绿色供应链

CST: 目前过度包装问题备受关注,也是加剧塑料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您怎么看待过度包装问题?建议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温宗国: 过度包装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提了很多年,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的感受。比如,快递的过度包装就很严重。现在快递包装绿色化政策的规范主体是物流快递企业,快递公司提供的包装不到5%,他们在邮政部门的强监管下实现绿色化是比较容易的。但占据大头的电商包装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担心暴力运输商品损坏导致消费者不满,过度包装的现象仍然普遍,快递行业绿色化发展需要联合电商协同共治。

其实,包装设计之本意只是为了避免在仓储等各个环节磕碰或者损坏以及做标识流通等基本功能,现在很多商家已经脱离了包装设计的本意,借助精美的包装提升商品附加值以迎合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刺激消费、增加利润,远远超出了包装的基本功能;或者通过过度包装增加利润,强调所谓的仪式感,貌似合理,但消费者权益其实是受损失的。3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0.7%的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同时,消费者对于商品过度包装的认知存在诸多盲点。

因此,我个人建议,第一,由于过度包装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买单,消费者在选择时要回到商品包装设计之本意上来;第二,如果前端不改变,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很少,因此上游的企业也应该回到商品包装设计的本意和初心上来。过度包装会产生不必要的废弃物,对资源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相应的要求,比如2022年《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修订,旨在进一步限制过度包装。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未来,过度包装的管理还需要相关实施细则、实施办法、配套政策等,多措并举增强立法效果,推动法律落到实处。另外,还应在社会营造可持续消费的氛围,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引导公众以保护环境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可以进一步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CST: 在当前塑料污染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亟需加速推动塑料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您对此有哪些建议?

温宗国: 塑料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各行业责任主体保持联动,形成合力,携手建设塑料包装绿色供应链,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这既是塑料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治理塑料污染政策需求、助力塑料污染治理的必然要求。

具体而言,品牌方需要提升企业环保意识,支持产品包装的绿色转型,加大塑料包装研发工作投入;包材商需要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出环保低碳的塑料包装解决方案;回收商需要规范作业,加快企业绿色转型,支撑回收体系建设和完善,提高塑料软包装的回收率和再生的高值化利用率,实现废弃塑料应收尽收。各类行业企业需要积极行动,塑料包装的可持续发展涉及范围广,需要行业积极探索实践。

— END —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4期

原文标题丨《加速探索塑料包装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编辑丨王秋蓉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塑料包装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