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桂林示范区蹄疾步稳走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11-18来源:作者:

image.png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桂林市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

多年来,桂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模式。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11亿元、同比增长6.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9.5%,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功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桂林模式”。

牢记嘱托,科学谋划部署

统筹实施漓江生态保护

第一,重拳“治乱”,保护好漓江生态环境。构建执法监管责任网格化、综合执法联动协同化、执法监管信息化、执法保护制度化的“四化”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漓江沿岸“乱象”治理,筑牢生态屏障。

漓江城市段洲岛、沿岸鱼餐馆及违法搭建全部拆除并进行生态修复;漓江上游违规采砂船全部炸毁,漓江河道挖砂问题得到根本性遏制;划定禁养限养红线,关停漓江沿岸家禽养殖场1120家,彻底清理整治漓江、桃花江、青狮潭水库等重点水域网箱养鱼。

实行漓江排筏公司化运营,排筏从5000多张减少至1210张,“黑船”“黑筏”全部销毁;对漓江流域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沿岸城镇和乡村污垃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受益人口达148.4万人。漓江保护经验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入选2021年度美丽河湖提名案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第二,全力“治水”,治理好漓江水生态环境。实施“净水、补水、壅水、引水”工程,累计投入230多亿元,实施生态补水调度工程,实行“五库”水量统一调节调度,确保漓江水量。实施污水治理及系统控源截污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99%,城市污水收集率达8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全市主要河流和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1.97%,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

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推广工农业生产节水技术,推行生活节约用水政策,桂林成为广西唯一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的城市。灌阳灌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自治区验收,龙胜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第三,综合“治山”,修复好漓江景观资源。实施“护山、护林、景观提升”工程,累计投入20多亿元,全面提升漓江景观品质。应用先锋物种技术,从景观自然、工艺自然、材料自然等方面,实施护山修复工程,生态复绿漓江采石场山体136万平方米;桂林喀斯特生态修复项目(三期)全面完工,生态修复点位8个、面积达5.7万平方米,喀斯特石漠化明显改善。

开展漓江洲岛生态修复,蚂蟥洲及大小洲生态修复截污等工程全面完工,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建设全线退距300米。实施护林改造工程,将漓江源头、沿岸的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做好珠防林、退耕还林、林相改造等,完成植树造林163.5万亩。

实施景观提升工程,打造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建成沿岸生态慢行步道、历史文化长廊等工程,完成龙船坪、雁山草坪、阳朔兴坪等旅游码头的提升改造,漓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聚焦生态,优化产业布局

多元推动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推进文旅融合,打造“山、水、城、文”和谐共生新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多元发展、创新机制、品质提升”上发力,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戮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创新漓江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三统一”管理体制,探索出中国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桂林模式”。

推进“旅游+N”多产业融合,引进实施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宋城演艺、地中海俱乐部、益田西街等一大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文旅融合项目,成为广西文旅融合新典范。“血战湘江·突破包围”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旅游精品线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一廊一园”(一期)顺利竣工。

漓江首艘五星级游船建成运营,阳朔遇龙河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兴安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荣获“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阳朔县连续4年获评广西唯一“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第二,坚持科技强农,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科技特派员+”模式,选派1300多名“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实现全市少数民族县(区)和脱贫村全覆盖,服务各类科技示范基地6000余个,帮助解决特色农业产业亟需技术问题3900多个,推广应用农业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2100多项。

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推广“生产—生活—生态”新三位一体乡村发展模式,建成74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22个田园综合体和29个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各级示范区(园、点)总数超过1000个。“沼气‘全托管’助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恭城模式”等两个可持续发展桂林模式获科技部认可并编印推广。

荔浦通过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验收,永福、阳朔等7个县(市)获批建设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17家国家级、自治区级星创天地成为乡村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助力乡村蓬勃发展。

第三,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彰显桂林文化魅力新体系。将文化康养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有机融合,积极打造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大力发展康养度假、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健康运动、健康研学等产业。依托“一街三院”,成功打造桂林信和信大中华养生谷中医养生小镇;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区前列。

华邦(桂林)国际旅居健康颐养园项目、龙光•桂林国际养生谷项目、恭城瑶汉养寿城项目和灌阳千家洞景区旅游开发设施建设项目纳入自治区“双百双新”大健康旅游产业项目库。以瑶医瑶药为特色,将中医药融入康养旅游,创新发展“一镇、一村、一城、一院、一道”建设模式,培育出崇华中医街、夕阳红养老中心等知名品牌。

成功引进融创、深圳益田、上海复星、中国中药等10余家龙头企业,建成运营恭城瑶汉养寿城、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等一批康养项目,桂林“一核两线、多点辐射”的健康旅游产业布局逐步形成。

科技引领,激发创新动能

打造产科教融合发展新高地

第一,坚持合作交流,优质资源集聚整合。持续提升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国际论坛影响力,成功举办三届国际论坛,并列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议程,依托论坛签约可持续发展项目38项。积极与自治区科技厅开展厅市会商,共同签署了以“共同推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议题的议定书;34个可持续发展科技项目获自治区科技厅立项,资助资金8337万元。

选聘28位智库专家,不定期开展“智库专家桂林行”活动,精准对接服务桂林可持续发展。启动“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组织40多个国家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勘单位在国内外开展了相关工作,为桂林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研究成果。全州、灵川成为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二,坚持服务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制定下发《桂林市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办法》《桂林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实施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给予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扶持,累计发放奖补资金9700多万元,2022年还将继续兑现奖补资金3800多万元,与财税金融政策形成“组合拳”,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进和培育壮大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85家;广西“瞪羚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达到23家;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评价入库488家,数量位居全区前列。

发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作用,智神信息、云璟科技、狮达机电等8家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奖并实现快速成长,云璟科技成立短短5年,如今已成长为产值近亿元的广西“瞪羚企业”。

第三,坚持科教融合,优秀科技成果竞相转化。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积极引导驻桂林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出台实施《桂林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等。

在全区率先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试点工作,率先实施“百名博士进百企”活动并首批推动80名博士服务企业创新,推动桂林南药、三金药业、中电科34所等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支持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组建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6家,初步构建起“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持续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优秀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和转化能力。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国家级科创平台64家,自治区级306家,排名自治区前列,连续两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超过100项,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9-10期

原标题:《坚持科技创新 引领绿色发展 蹄疾步稳走出桂林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供稿丨桂林市科学技术局

编辑丨王秋蓉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桂林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