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夏光:生态文明垒实中国自信丨光影生态

发布时间:2024-08-01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重庆市垫江县生态旅游和乡村民宿

编者按:

“City不City啊?”(“时髦不时髦”“洋气不洋气”)

“好City啊~”

这句中英文混搭的网络热词来自一位来华旅游的国外博主,他用魔性的声调拍摄的短视频,被很多人效仿,成为来华旅游新的打卡方式。中国外交部回应: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City不City”走红的背后,展现了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的流量热潮,显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本期《光影生态》栏目,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夏光指出,让国外游客们赞叹的中国发展风貌是美丽中国的初步全景图,体现了我国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理论创新、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对提升中国自信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

我国近期实行的对部分国家单方面入境免签和对过境旅客144小时免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来到中国旅行,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干净整洁的城乡面貌、蓝天白云的环境质量、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便捷安全的交通设施、丰裕诱人的商品美食、文明友善的百姓素质等纷纷表示惊讶和赞叹。

他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幅美丽中国的初步全景图,而中国实施上述免签政策,正是体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自信、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备的精神力量。尽管当前我们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社会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绝大多数人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这种自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和文化根基的切身感受和深刻信任而产生的。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中国自信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

生态文明成就增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

自信是要有底气的,底气就是真实的成就。倒回十年,我们在生态环境上并没有今天这样的自信,因为那时我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2013年,全国出现大面积严重雾霾,有的海外学子痛心地说“我们很想学成回国,但这么差的空气我们实在接受不了”。有的外媒直言北京是世界上空气质量最差的首都之一,甚至追问“中国会在自己造成的污染中窒息而亡吗?”可以说,在当时,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人们提升中国发展道路自信心的最大短板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突出点。近十年来,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和修复,逐渐扭转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局面,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得到广泛绿化和美化。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一段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这个变化:“最近这几年,我们头顶上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了,一年比一年好看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了。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增强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激发了全国人民对美丽中国愿景的憧憬,更加坚定了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

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民族自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创立基于特殊国情并解决自身问题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定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等是深刻的认识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是有效的方法论,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重要的立论之基。

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指导方针、战略定位、基本原则等也具有理论指南意义,例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实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中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等,这些方针和原则不仅引领和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的方向,而且提升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理论认知水平。

面对全球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挑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这对深化全球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贡献,也体现了我国作为全球大国对人类发展前景的责任担当和理论自信。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长久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实行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使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2015年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出了改革的整体谋划,提出了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等在内的“四梁八柱”制度设计。随后多年,又先后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行流域河长制、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生态保护补偿等多种制度安排,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近几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现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协同推进转变的趋势,例如,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经济要环保”。2021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强调“环保变经济”。2021年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突出“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都反映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走向全面和成熟,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依法治国、靠制度管事管人的长远期待和制度自信。

生态文化建设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和核心

重庆市垫江县乡村振兴项目

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是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核、以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标志的新的社会发展形态,生态文化是其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内容。中华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总体认知和基本主张的集合,是中国特色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主流意识和基本道德规范,它既是知识体系,也是意识形态。中华生态文化具有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奋争进取为魂、以上善若水为法的特质,千百年来引导和支撑着人们在艰难的自然条件下寻求生存和发展之道,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23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今天,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精神动力来源之一,中华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遏制、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后,更多以生态美学、诗意空间、人文审美等为特征的新的生态文化愿景将会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诉求,这既是人民群众的内在心声,也是他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摄影丨夏光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编辑丨李思楚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7月刊

文章关键词: 夏光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