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来自亚洲及世界各地的城市领导者、政策制定者与城市发展专家齐聚北京中国大饭店,出席2025北京CBD论坛高级别环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市长论坛。论坛汇聚了来自亚洲及其他地区超过16个不同城市的管理者、跨国企业高管、国际组织代表和学术专家,共同探讨未来低碳发展路径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吸引了超过500位与会者。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为论坛支持机构参与活动的组织工作。
6月11日,在2025北京CBD论坛年会期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中心指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市长论坛”成功举行,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亚太都市合作网络、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中国CBD联盟为支持单位。
本次论坛聚焦“协同创新 共建低碳与可持续未来城市”这一主题,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行动指引,致力于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利益相关方协作以及促进金融与技术创新,加速城市低碳转型进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加绿色且更具韧性的未来城市。
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城市领导者、跨国企业高管、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学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城市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探寻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政策与治理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在支持30多个亚太国家开展城市治理工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提出城市发展需实现三个关键转变:一是从被动治理转向战略前瞻,确立长期愿景并打造可靠公共机构;二是从碎片化转向协同治理,统一规划框架;三是从财政依赖转向财政赋权,让预算契合优先事项并拓展绿色金融工具。
蒙古乌兰巴托市副市长阿·阿木尔图布新
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从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能源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开展城市绿色转型。据蒙古乌兰巴托市副市长阿·阿木尔图布新介绍,交通方面,通过提高行驶速度以减少排放;废物管理上,推动垃圾集中填埋与回收利用;能源领域,发展电池储能并转变供暖系统;同时更新PPP法律。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林优扬
新加坡已经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气候目标。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林优扬表示,新加坡建设了可持续城市相关战略,包括结合综合环境建模和城市特征分析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实施政策和激励计划,以维持和扩大绿化;推出新加坡绿色建筑总体规划,以减少运营碳排放;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长期计划等。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任张望才
当前,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任张望才介绍了相关四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加快形成国际绿色技术创新;二是推动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的培育;三是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四是在法规标准、财税投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技术与产业转型——迈向可持续与智能化城市未来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宏观经济与发展政策司司长安娜塔西亚·内斯维塔伊洛娃
由于政策不确定性、贸易变化等,全球经济可能在2025年面临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服务业潜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非服务业导向的增长模式、缺乏数据以及国际政策协调不力。为此,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宏观经济与发展政策司司长安娜塔西亚·内斯维塔伊洛娃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超越制造业和服务业主导的出口,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率增长;在多边层面,面对技术和气候相关的挑战,需要制定政策来平衡贸易和金融体系。
第六届首尔市名誉市长、首尔市江南区区长顾问委员会成员、延世大学信息研究生院教授李正勋
关于智慧城市发展,第六届首尔市名誉市长、首尔市江南区区长顾问委员会成员、延世大学信息研究生院教授李正勋表示,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城市中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技术转型以及产业转型将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如运用人工智能预测气象灾害,提高城市韧性,城市数据也将促进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赋能智慧交通建设等。他强调,技术转型的本质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治理模式的转变。
迈向净零——城市低碳转型的系统性路径
亚太地区城市面临着气候韧性、减排脱碳的挑战,在以“迈向净零——城市低碳转型的系统性路径”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一环节,尼泊尔拉利特普尔大都会市市长奇里·巴布·马哈詹,马来西亚吉隆坡城市运输署署长卡马拉德维·帕拉尼亚潘,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东亚及东北亚次区域办事处副主任兼高级经济官里卡多·梅西亚诺,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RICS)首席市场交付官托尼·奥苏迪,德勤中国荣誉合伙人、德勤中国前副主席施能自从不同角度带来分享,嘉宾们一致认为,需要政府、私有部门和公民共同建立合作机制,寻找城市低碳转型路径。
尼泊尔拉利特普尔大都会市在城市低碳转型上积极作为。在绿化方面,摒弃传统自上而下政策规划行道树,让本地人成为植物主人,超90%树木存活且快速生长。交通上,建设城市自行车道,引领绿色出行。同时,限制车辆在文化遗产区域行驶。此外,回收土地,打造蓝绿融合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奇里·巴布·马哈詹表示,该市虽未达到零碳,但低碳举措成效显著,未来可期。
吉隆坡在可持续交通方面成果显著。2020年出台政策提供免费巴士服务,减少汽车依赖,缓解拥堵。现有88路公交连通城市中心与居住区。项目获多部门支持,每天服务超6.5万乘客,公交尾气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9%。电动巴士的普惠包容政策惠及多种人群,可实时定位、手机约车,还有数字化反馈机制。卡马拉德维·帕拉尼亚潘表示,未来将拓展车队规模,提供综合出行服务,覆盖郊区,提升效率。
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社委员会积极推动城市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与多方合作伙伴落实气候倡议。里卡多·梅西亚诺分享了城市行动项目中的三大支柱:一是协调气候行动,目标是支持政策整合,连接国家、省部委及城市政府,确保政策与气候目标一致;二是关注气候金融就绪度,与城市气候金融领导联盟合作制定评估工具,促进城市气候金融,关注政策、金融及机构性协调;三是采用一体化城市规划方法,将低碳做法和实践主流化,已在泰国、印度、菲律宾开展试点。
托尼·奥苏迪提出,创新、合作和激励政策是促进低碳转型的三大关键词。他认为应关注中小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碳信用额度、绿色认证以及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对中小企业绿色转型至关重要。私营部门应发挥领导力,如主动披露气候风险、采用国际建筑运营标准等。此外,应推动制定全球自然环境建筑可持续性标准,采用并培训认证相关标准专业人员,重视全生命周期碳评估。提倡建筑可拆解再利用,随着绿色金融市场日趋成熟,绿色评级高的建筑入住率会更高。
施能自分享了跨国公司与本地政府合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是跨国公司共享全球技术与经验,引入尖端科技助力本地城市提升能源效率、推进CCUS发展;二是发挥企业领导力,推动亚洲国家本地落实ISSB报告;三是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投身政府规划和项目,助力本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跨国咨询公司,德勤致力于提供全球基准信息与思想领导力,并打造一致性的ESG框架,通过培训及合作,助力当地城市与全球标准接轨。
在市长对话一环节,斯里兰卡科伦坡市市长帕利塔·纳纳亚卡拉、斐济苏瓦市议会执行主席特维塔·博塞瓦卡分享了各自城市在低碳转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实战经验。
科伦坡作为斯里兰卡首都,在发展中遇到城市规划无序、碳排放超标、交通拥堵等挑战,为此,科伦坡从十年前开始树木养护与植树计划,目前仍在调动公众和组织机构持续开展植树活动。此外,规划开发交通控制系统,设立交通委员会,协调相关部门及私有组织、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旨在更好地控制拥堵与碳排放。关于城市低碳转型路径,帕利塔·纳纳亚卡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鼓励公共交通,二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三是增加绿化面积。
斐济作为太平洋岛国正在经历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国政府于2018年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框架保持一致,目标到2050年实现净零计划,并于近期推出SDG实现本地化的文件,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海洋生物保护。关于组织协调,维塔·博塞瓦卡强调要重视社区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斐济社区在海岸线清理和红树林种植方面得到了公众参与的积极贡献。他表示,我们需要关爱地球村的其他居民,这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或者碳排放的一个关键词。
从韧性到繁荣——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快速城市化与资源分配、城市韧性和包容性的协同十分重要,在主题为“从韧性到繁荣——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能”的圆桌讨论二环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朱旭峰,尼泊尔苏尔亚达亚市市长拉姆·巴哈杜尔·拉伊,柬埔寨金边首都管理局副局长多尔·桑波尔斯,加拿大多伦多湖滨商业改善区执行董事蒂姆·科库尔,奥雅纳全球咨询服务主管安德鲁·霍奇森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朱旭峰认为,政策试点价值在于解决本地问题,不应将大规模推广作为衡量其成功的唯一标准,本地层面成功即有意义。此外,他还指出跨部门合作中利益分享是关键,所有利益相关方和部门共享益处,才能获得积极反馈。以雄安新区为例,精巧的利益分享机制能让各部门受益,但这种内部安排难以复制,导致无法推广。他强调,可持续城市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把可持续发展转变为价值创造和财富的增长。
尼泊尔三级政府间协调合作良好,该国制定了规划,目标到2030年前打造韧性城市,重视政策落实流程与土地规划使用,积极推进环保绿色认证工作。优先对农产品及公司进行有机认证,完成土地使用规划,并据此推动城市发展。此外,还提供培训,与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业和公司合作,包括农民、加工企业及农业研究学校等,共同促进农业行业绿色发展。
金边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斐然,近期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融资项目,将有利于城市免受洪水侵扰。同时,加强现代化能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改革固体废料、垃圾和水管理体系,将废料用于发电和农业生产。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创新,升级道路,投资公共交通并开展试点。拉姆·巴哈杜尔·拉伊强调,和平与社会安全是是城市优化与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城市的秩序与发展。
多伦多湖滨商业改善区在原有工业区属性上积极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居民数量稳步增长。蒂姆·科库尔表示,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部分领导人反对都市联运、自行车道运动及公共交通,他所在的组织机构积极应对,与大型公共利益相关方沟通,阐述工作产生的经济价值,还与公民领导和倡议合作,关注对本地重要的问题。针对到多伦多的旧高架公路,湖滨商业改善区希望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开展维护项目,以吸引更多人来体验当地。
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公司,奥雅纳从多视角助力中央政府、城市领导及私有领域城市发展。安德鲁·霍奇森认为,要用系统化方法把握可持续发展与韧性机会。关于脱碳机遇,除了国家层面有意愿,还需要做好计划以及私营领域的支持。奥雅纳还思考如何评估项目可持续性与韧性,除技术和财务层面,还应关注健康福祉环境等价值。
在市长对话二环节,孟加拉国达卡北城行政官穆罕默德·伊贾兹、马尔代夫马累市市长亚当·阿齐姆分享了各自城市在塑造韧性、繁荣、可持续方面的创新实践。
达卡北城在可持续管理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应对气候变化,达卡北城重塑城市水体与运河、节省公共空间。同时关注城市贫困区的弱势群体,并发挥这些乡村迁移人口在农业方面的经验优势。如在水体修复上,创新性地让弱势群体承担恢复湿地责任,实现弱势群体价值认同与城市可持续管理的双赢。在跨部门合作方面,孟加拉国尝试改革,推动绿色项目需优先设置,吸引慈善机构及私营部门参与。
马累面临农业生产依赖化石燃料、新能源不足、交通拥堵等挑战,为此,城市引入公交巴士和电动汽车,增加电车使用,安装太阳能板,还填湖造岛转移人口以缓解拥堵、改善路况。马累与运输公司、交通部及政府紧密合作改进交通系统,减少碳排放。在跨部门、跨区域合作方面,马累与国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水资源保护,还与多国城市合作,学习碳友好技术,正多方合作改善城市空间利用,让城市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