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部企业如何助力中国消除贫困?解读2021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伊利案例

发布时间:2022-07-07来源:作者:

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发展产业一直都是中国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而这其中,企业的参与应发挥重要作用。

9月26日,外交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的第二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2016年至2020年间中国落实2030年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进展,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案例经验。在消除贫困部分的案例中,伊利的“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作为代表性案例被收录,这也是该部分唯一直接来自民营企业的案例,其模式因而尤为值得被深入分析。

何为“准”|以龙头优势,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企业参与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准”。中国地大物博,各地自然资源环境有异,企业想要真正在扶贫工作中做出成效,就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粗放式的扶贫方式,懂得如何发挥自身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资源配置高效等方面的优势,并将其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唤醒各地发展产业的主动性。

以伊利为例,其之所以能蝉联全球乳业五强,并连续八年位居亚洲乳业第一,凭借的本就是在全产业链方面多年的累积。乳制品行业又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等紧密相关,因而和许多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有很强的一致性。二者相合,作为乳制品行业龙头的伊利就必然具备了将相应商业经验应用到扶贫事业中的禀赋,其以产业基地为轴心的扶贫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

《报告》内容显示,伊利用于精准扶贫的产业基地多横跨一二三产业链,从奶牛饲养、饲草基地,到冷链物流、包装运输等上下游辅助产业均有覆盖。如此一来,产业基地就不只是为当地贫困户个人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还会通过产业集群与联动的双重效应,带动该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并推动当地消费水平的提升,从就业、税收、消费三个层面,真正变传统的“输血”为可持续的“造血”,帮助产业基地周边百姓脱贫。

从伊利的扶贫实例中都不难看出这一思路。例如,自2010年起,伊利在吴忠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精准帮扶6,000家养殖户,并在2020年1月与宁夏吴忠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饲草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全产业链的辐射,伊利宁夏工厂不仅已是全球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还加速了当地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也将朝着200亿精品奶产业聚集区的目标迈进。伊利在2020年12月以约21亿元投资建设的甘肃武威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也将促进当地进行包装厂、饲料厂、兽药厂、物流产业园、牧草基地、奶牛养殖牧场等配套项目建设,由此形成的产业集群预计可带动12-14万头奶牛养殖、60万亩饲草基地种植以及80亿元投资额的配套项目,并带动相关产业6,000人就业,效益可期。

何为“精”|调研先行,增强精准扶贫“颗粒度”

产业扶贫潜力无限,想要落实长久实践却非易事。近年来,企业在各地参与的产业扶贫项目千帆竟发,其中不免有一些项目效果不如预期。究其根本,除了未能找准企业、产业与当地资源的契合点,缺少基础设施和研判意识也是制约产业扶贫推进的原因。

有效的产业扶贫项目体现的是企业发展与深耕的能力。在这方面,伊利所采用的“精准滴灌”思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据了解,伊利的产业基地通常从一开始投资建厂就做好了多年扎根发展的准备,设计使用的时间长达30年以上。此外,在开展产业基地之前,伊利都会先进行精准调研与评估,摸清产业基地周边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并分析致贫原因,因地制宜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以便产业基地能够有效辐射到其周边地区。

调研先行的结果就是扶贫项目的“颗粒度”提高,不同地区的每一个项目都具有独立的特征。例如,伊利在黑龙江省同江镇着重推动庭院经济、民宿等扶贫产业的发展;在云南鲁甸参与当地小学重建工作,并为留守儿童提供牛奶,增强体质;在江西省大余县和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则主要进行贫困帮扶方面的捐资。

此次《报告》中特别提及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是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的一个范本。对当地实践情况进行梳理后会发现,伊利除在当地投建产业基地以外,还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定期组织专家教授为村民进行种养殖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启动敕勒川30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示范项目暨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基地,投入200万元启动“伊起小康”扶贫公益基金用于“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扶贫活动等。

“精准滴灌”的背后,是伊利围绕全面脱贫制定的一套“三步走”策略:近期通过兜底扶贫、健康扶贫等,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中期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长期通过教育扶贫等,实现“扶贫先扶智”,达到可持续的“全面脱贫”目标。增加扶贫维度、拓展实践细节的意识让伊利的扶贫项目愈发专精,为贫困地区注入了足够的内生动力,长远来看,这必然也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助力。

何为“共”|以多方共赢,促进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市场主体有无限活力,高质量发展就有源头活水,促进共同富裕就有物质条件。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一次采访中曾谈到:“企业应该一手抓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做优蛋糕;一手抓助力共同富裕,分好蛋糕、分匀蛋糕。”

这句话在伊利的精准扶贫实践中也有清晰体现。从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中不难看出,其成功之处正在于把精准扶贫融入到了企业自身的经营链条中,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供系统支持,大大提高扶贫项目的附加值。这一战略需要伊利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头部影响力,与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广泛合作,促进共同扶贫的协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最终达成稳定的脱贫效果,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参与精准扶贫并不仅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也会是企业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和树立品牌形象的机遇。

多方共赢之后方是共同富裕。在企业战略层面,伊利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设立了明确的“三大路径”布局:其一是在企业层面努力推动员工共富;其二是在合作伙伴层面,竭力实现产业共富;其三是在社会层面,全力促进全民共富。

伊利在精准扶贫方面的成就重点呈现出了前两条路径的特征,在产业基地实现就业的当地居民成为了伊利的员工,可以同企业共同成长,产业基地带动的产业链参与者则成为伊利的合作伙伴,形成“利益联结”。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发展,伊利已带动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据了解,未来5年,伊利还将持续投入300亿元扶持上游奶业发展。

头部企业如何助力中国消除贫困?解读2021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伊利案例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发表讲话

在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活动中,伊利董事长潘刚表示:“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们又站上奋斗的新起点。”这或许意味着,伊利的脚步已经迈向了全民共富的第三阶段。

伊利得以被收录入此次《报告》,表明其将产业布局到贫困地区,协助当地脱贫致富的同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切实有效。潘刚曾言:“可持续的能力,代表了企业的未来领导力。”在扶贫领域,伊利作为行业龙头与先行者的经验,亦值得更多企业在未来的实践中进行借鉴。

共同富裕是长远事业,需要更加精准的定位、更加积极的作为与更加长远的战略。未来,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能够在既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发出更多优秀模式,让产业成为各初步脱贫地区稳定、长远的发展支柱,让各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价值得到充分释放,让脱贫群众真正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文|朱琳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