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北京行动纲领》首次将“女性与环境”列为十二个关键关注领域之一,强调女性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性别平等不再是气候议题的边缘内容,而是推动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女性在气候变化面前既面临更大风险,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潜力。
尽管政策框架不断完善,性别视角在全球气候投融资体系中的融入仍然不足,也未能充分实现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高效性。在全球气候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将性别视角融入气候投融资体系,不仅能促进社会公平,更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气候行动的整体效能。
气候治理中融入性别平等之进程
《北京行动纲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是推动国际社会开始以性别视角审视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起点。2015年颁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巩固了性别平等与气候治理之间的联系,该议程不仅明确性别平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还将具体的性别平等目标融入到气候治理相关目标中。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提出要在消除贫困(SDG 1)、粮食安全(SDG 2)及水资源管理(SDG 6)等领域中特别关注女性群体。特别是SDG 13,强调了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妇女与青年群体需要获得更多支持,以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201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COP23会议上通过了《性别行动计划》(GAP),旨在加强女性在气候政策、投融资及行动中的参与度。与此同时,《巴黎协定》也明确将性别平等视作气候行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了各国在国家自主贡献(NDCs)报告中更加积极地融入性别视角。
UNFCC最新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已有85.2%的国家在其NDCs中明确涉及性别问题。性别因素的纳入在其他关键政策文件中也得到广泛体现:95%的国家适应计划(NAPs)、93.8%的国家通信(NCs)及54.9%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LT-LEDS)均明确涉及性别议题。性别平等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发展已逐步走向主流化,形成了全球气候政策与投融资机制转型的重要趋势。
性别视角下气候投融资潜力的赋能到增效
女性在气候变化中既存在脆弱性,也展现出韧性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性别角色及文化规范的限制,女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洪灾、干旱和极端天气等。以农业领域为例,全球女性承担了近40%的农业生产劳动,但由于缺乏土地所有权、金融资源和技术支持而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
另一方面,女性群体在气候适应和缓解行动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潜力,尤其在基层社区层面女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脆弱与韧性并存的生存辩证法,揭示了气候与女性融合的核心命题——当我们将性别视角嵌入气候投融资机制设计时,不仅能缓解系统性风险,更可能激活出指数级增长的适应潜能,这种潜能正在重塑全球气候治理的底层逻辑。
目前将性别视角纳入气候投融资实践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将性别视角作为赋能工具,通过提高融资准入和促进女性经济赋能,增强社会公平性,进而提升气候适应能力。第二种则是将性别视角作为增效机制,推动金融工具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拓宽气候融资范围。
尼泊尔“Empower Generation女性清洁能源企业家计划”通过小额贷款和太阳能产品销售培训,赋能女性创业者进入清洁能源市场,帮助女性实现经济自主权和并推动偏远社区的清洁能源普及;土耳其Garanti BBVA通过开创将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捆绑的创新融资模式,将贷款条款与性别平等标准挂钩,以优惠利率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提升女性就业比例与决策参与。不仅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还通过量化性别平等指标和动态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在运营中主动提升女性参与度和公平性;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女性赋能项目”则通过推广可持续生计模式,如推广高效燃料木炭炉和沼气系统、推动超过50户家庭在自家庭院建造小型人工湿地等方式帮助当地女性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显著提高了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女性的经济地位。
这些实践表明,性别视角的融入不仅能提高气候融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能推动更具公平性与韧性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同时,女性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其能够提出更适应本地生态和社会特点的创新解决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气候行动的整体效能。
性别视角融入气候投融资遇阻之成因
尽管全球在气候投融资与性别平等的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资金分配仍存在显著不足。全球资金中仅有0.01%用于支持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女性权利的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析表明,2018/19年度,约57%(189亿美元)的双边公共气候金融纳入了性别平等目标。同期,在所有与气候相关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中,仅有7.78亿美元(2.4%)具有性别平等目标。
性别交叉性(gender intersectionality)在现有的气候投融资机制中也未得到充分关注。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20年至2021年期间,只有4.69亿美元(2%的双边援助)用于促进女性经济赋能的项目。
性别视角融入气候投融资面临诸多障碍,首先是性别分类数据和气候投融资指标体系中性别因素的缺乏。大多数国家的气候融资统计未能区分受益人的性别,缺乏关于女性企业家、女性农户或女性主导项目的投融资流向数据。这种信息缺口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难以精准评估女性在可持续经济中的角色、融资需求及其对气候适应和减缓措施的贡献。
现有的气候投融资指标体系通常侧重于宏观经济和行业层面的效益评估,碳排放减少量、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等,忽略了性别维度的关键指标;女性在气候项目中的参与度、女性主导企业的融资比例、女性在资源管理中的决策权等。这种数据缺失导致女性作为个体和群体的融资需求往往被忽视,性别视角在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全球缺乏性别差异化数据,导致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无法有效识别女性群体的需求与贡献,制约了具备性别视角政策与金融产品的开发。
其次,政策激励和监管框架的缺失也是重要瓶颈。国际社会持续倡导性别视角气候投融资,但多数国家至今未能制定明确的性别响应型政策与法规,金融机构也缺乏实施相关措施的动力和约束力。即使某些金融机构设立了性别敏感的投资原则,监管机制的缺失使得执行和问责缺乏约束力,难以真正推动资金向促进性别平等的项目倾斜。绿色金融监管体系中性别因素往往未被纳入风险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考量范围,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缺乏足够动力去推动性别平等相关的融资实践。
此外,更深层次的文化与社会偏见依然存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使得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参与受限,这种结构性偏见进一步阻碍了资金向性别敏感型项目的流动。女性在气候投融资体系中的低参与度不仅是融资壁垒造成的,也与长期以来对女性的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不足密切相关。女性,尤其是处于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女性,缺乏参与绿色经济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例如,在清洁能源、气候智能型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等领域,女性的培训机会显著少于男性,这使她们在申请绿色资金或气候相关投资时处于不利地位。
性别视角气候投融资实现之新路径
推动具备性别视角的气候投融资需要政策、金融、学术界、企业及公众多方协同合作,以形成真正有效的体系变革。政府和国际机构需体现政策主导作用,推动建立更加系统化的性别敏感型气候金融机制。政府应出台专门政策,要求公共财政和政府投资基金优先支持女性主导的气候适应与缓解项目,同时设立性别平等专项基金,为女性企业家提供融资支持。
此外,公共采购政策也应纳入性别衡量标准,例如优先采购由女性经营或支持女性就业的企业提供的可持续产品与服务。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作为激励手段,例如对采用性别包容策略的绿色企业提供税收减免。
金融机构应发挥性别视角气候投融资的核心执行者的作用。银行、基金和投资机构应开发针对女性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如性别绿色债券、女性创业贷款、气候保险和可持续发展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也需引入并完善性别敏感的风险评估机制,以确保女性主导项目在融资过程中不会因传统的信贷评分机制而受到不公正待遇。例如调整授信标准,减少对固定资产抵押的依赖,增加对女性创业背景、商业计划和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的考量,从而提高女性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金融机构应同时加强内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性别金融的认识,在决策层面设立性别多元化指标,促进金融体系内部的性别公平。
学术机构也应加强性别与气候金融领域的研究,开发新的衡量标准和数据模型,以提高性别维度在投融资决策中的可量化性。
企业应主动调整运营战略,将性别平等纳入企业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评估体系,并通过供应链管理推动性别包容。企业可以通过采购策略支持女性企业,同时在组织内部建立更多女性领导力发展机制。
公众的参与则是推动性别平等与气候金融相结合的重要社会力量。消费者可以通过选择支持性别公平的品牌和产品来影响市场趋势,而非政府组织(NGOs)和社会倡议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和监督,促使政府和企业在性别与气候金融领域采取更积极的行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性别敏感型气候融资的认知,鼓励个人投资者支持具有性别平等目标的可持续金融产品。
拥抱公平、高效、女性包容的气候投融资新未来
性别包容型气候投融资不仅关乎公平,更对全球经济向可持续方向转型的深度与广度产生总要影响。忽视性别因素的金融体系是难以精准触达所有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的,也会难以真正释放资金的最大效能。只有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投融资体系,才能确保资金配置既促进环境可持续,也推动社会结构的积极变革。
性别金融的发展应围绕制度建设、金融创新、数据透明化和社会文化重塑展开,构建兼具公平性与有效性的投融资生态。政策层面,各国政府需将性别平等嵌入气候金融法规与财政政策中,不仅要确保更多资金流向支持女性参与的气候项目,还需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性别敏感型气候投融资标准的建立,避免性别议题在金融体系中被边缘化。
金融机构作为核心驱动力,必须加快推出具有性别包容性的融资工具,拓宽女性在可持续经济中的资金渠道,优化风险评估体系,消除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壁垒,使女性主导的项目能够公平获得资金支持。
数据透明化是推动政策落地和市场变革的关键支撑。建立全球性别气候投融资数据库,不仅能够精准衡量女性在低碳经济中的贡献,还能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性别因素成为金融风险评估和资源配置的重要维度。
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层面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教育、媒体和市场力量需共同作用,打破性别偏见,使女性不再仅被局限于“脆弱群体”,而是被真正视为气候行动的推动者、创新者与决策者。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企业领导,还是社区治理中,女性都在以独特的方式塑造更具韧性的未来。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推动全球气候投融资体系迈向更加公平、高效和包容的发展轨道。性别主流化不仅是实现气候正义的重要路径,更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强化经济韧性、加速公平转型的关键支点。
作者丨邵珊珊,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国际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阿依达,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编辑丨胡文娟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3月刊
原文标题丨《性别金融助力气候行动:推动气候投融资的性别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