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支撑,在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绿色金融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两套认定标准体系同步运行,给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认定和数据管理带来了一定挑战。
本文结合绿色金融基层实践,梳理了绿色金融统计制度监管统计口径的差异,分析了影响绿色金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数据质量提升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以期助力绿色融资数据高质量和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双向奔赴”。
双轨制下的绿色融资认定标准比较
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修订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19〕326号),落实2019年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七部门联合制定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并确定了该产业指导目录作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的认定标准(以下简称人行统计口径)。
2022年4月,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绿色融资统计数据管理的通知》(银保监研函〔2022〕221号),将绿色融资数据统计管理纳入监管数据质量提升工作范畴,并发布了《绿色融资统计制度说明》(以下简称金监统计口径)。
自此,绿色融资认定标准形成了人行统计口径绿色贷款认定标准和金监统计口径绿色融资认定标准两套标准同步运行的情况。两者在统计口径、统计范围上的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监统计口径大于人行统计口径
金监统计口径的绿色融资统计的产业范围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采用国际惯例或国际标准的境外项目、绿色贸易融资、绿色消费融资等九大标准目录。
人行统计口径仅涵盖前六项,不包括境外项目、绿色贸易融资、绿色消费融资等三大领域。
2、金监统计口径的融资业务范围大于人行统计口径
金监统计口径的绿色融资统计除表内贷款(含贴现)以外,还统计承兑汇票、信用证和非金融企业债券投资业务等三项表外业务,与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结构更加契合。人行统计口径仅统计表内贷款(含贴现)。
3、同一指标目录下的具体内容存在差异
《绿色融资统计制度说明》是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定义和说明的,两者存在同一指标目录下具体内容的差异。
如人行统计口径依据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3.1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目标指标包含了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等十二大产业,但金监统计口径依据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说明》仅包括了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等九个产业,不包括核电装备制造、非常规油气勘查开采装备制造、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制造等三类产业。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1.4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船舶制造”支持的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没有明确列示;《绿色融资统计制度说明》除人行统计口径内容外,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高端绿色装备制造和自行车制造三大行业。
另外还有多处差异,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绿色融资数据质量的影响因子浅析
绿色融资统计是建立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上的一种数据整理和汇总,数据质量关系到数据统计和运用。当前,因绿色标准体系不完善、执行的宽严程度不一以及绿色融资统计结果的运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数据质量的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定标准不够统一
目前,金融机构严格按照信贷资金的用途来认定贷款的绿色属性,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和认定原则。但监管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统计标准的不同,给银行绿色融资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
两大标准同步运行的情况下,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内部考核上以人行的小口径为准,消费和贸易领域绿色融资一般不纳入考核,因此少数金融机构会想方设法将“8.绿色贸易融资”“9.绿色消费融资”纳入人行统计口径范围内,因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人为的绿色融资认定偏差。
如某小微企业以按揭方式向A银行申请贷款购买了当地小微园区符合一星级绿色建筑的工业厂房,A银行依据《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该贷款认定为“5.1.2绿色建筑”,实际属于企业的绿色消费用途,应根据《绿色融资统计制度说明》“9.1购置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既有住房节能改造融资”认定为绿色消费贷款。
2、标准体系不够细化
目前,绿色融资两类监管统计口径大多只提供了粗线条的标准框架,部分指标目录仅仅罗列了具体的商品应用领域,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部分指标目录仅仅列明了必须符合的行业规范、设计规范、技术规范等,金融机构识别难度大;部分指标目录规定的行业、技术等规范已经失效,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
标准体系的粗放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认定绿色融资的难度,也为“洗绿”提供了较大操作空间。例如,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均纳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1.1.14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但缺乏节能环保方面的具体标准,某建材企业因购买水泥生产混凝土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某银行据此认定为绿色贷款。
3、标准体系的局限性
无论是《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还是《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主要涵盖了工业、能源、建筑和交通以及围绕上述领域提供的绿色服务,没有涵盖商品流通和商品消费环节的绿色指导目录。
部分国家出台的绿色行业标准未涵盖国家旅游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LB/T 007—2015)的绿色旅游饭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认定的绿色工厂等。标准体系的局限性导致部分绿色金融支持领域无法纳入绿色融资统计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相关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例如,某企业因生产过程绿色化程度较高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绿色工厂,某银行向该企业发放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企业经营周转,由于企业采购的原材料以及生产的产品均不符合绿色认定标准,人行统计口径和金监统计口径均无相应的认定标准可以识别为绿色贷款。
4、标准执行宽严不一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及《绿色融资统计制度说明》出台后,绿色贷款的科目类别大幅扩充,为金融机构的贷款认定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认定依据。但绿色融资需要人工识别,受限于金融机构专业背景人员不足,绿色融资识别能力无法适应认定标准的更新,对目录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尤其是绿色认定标准存在不够细化、认定标准的执行宽严不一等问题,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绿色融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如某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向某银行申请贷款部分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电费(非绿电),该银行依据“3.1.2太阳能发电装备制造”将投向该企业的全部贷款均认定为绿色贷款。
5、绿色金融数据应用不足
绿色融资的认定和绿色金融数据的统计服务于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推行。目前,除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外,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尚未获得其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方面的有效激励,与国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的反差。绿色贷款认定结果应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绿色融资数据质量的优化。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在绿色融资数据规范准确的基础之上,绿色融资数据质量的提升,不仅有赖于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更在于金融机构执行绿色融资认定标准的专业化程度。如何更好地协同推进绿色融资数据高质量发展和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课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及时启用绿色融资认定新标准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十部门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并于2024年2月公布。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经明确采用该项新标准。金融机构在做好新旧标准过渡期的衔接工作外,要及时启用新标准,解决绿色融资认定标准长期不统一的问题。
2、完善绿色融资考核体系
无论是人行统计口径还是金监统计口径,都是绿色贷款的认定依据。绿色融资除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明确列明的支持领域适用人行统计口径外,金融机构设置绿色融资考核指标应该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在严格执行以信贷资金用途认定绿色属性的原则基础上,绿色融资的认定口径应从宽,实现人行和金监两项标准并轨,为金融机构做大绿色金融大文章明确方向。
3、规范开展绿色融资认定工作
严防“洗绿”是金融机构合规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专业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可以将检查发现的绿色融资认定不规范问题形成典型案例下发分支机构学习,逐步提升绿色属性认定的专业化水平和规范化程度。针对因绿色融资认定标准模糊或者界定不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邀请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窗口指导,严格规范绿色融资认定工作。
4、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智慧经营水平
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在绿色金融业务信息捕捉、绿色融资属性认定、专业的存续期管理等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和绿色属性智能化识别,提升绿色融资认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减少由人工判定信贷业务绿色属性,压缩“洗绿”空间,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数据质量,助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5、加大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绿色金融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专业要求高。金融机构应加强专业培训,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案例分享、内部检查辅导等方式,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对绿色金融政策的理解能力和绿色金融产品的运用能力,在准确有效识别绿色融资的基础上,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引导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绿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如期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文丨柏耀平 浙商银行湖州分行
编辑丨邓茗文 dengmingwen@sdg-china.net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12月刊
原文标题丨《完善绿色融资标准体系 助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