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故事荟丨“绣花”功夫让高迁古村焕发新韵

发布时间:2025-01-24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是一座中国故事的宝库,值得深入挖掘。

CSR practice in China is a treasure house of the country's stories,

which is worth exploring deeply.

在古老的高迁古村,现代化的触角正向其慢慢延伸,给古村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发展与保护之争。如何通过精细化作业,将现代电力设施“不打扰”地接入这片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建筑群,让每一件电力设施表达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望?且看国网仙居供电公司的“绣花”功夫,如何探索艺术与技术的交融之旅、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之美。

在距离浙江仙居县城20公里的白塔镇,有一座经受时间洗礼的古村落——高迁古村。其始建于元代,由元末怀远将军吴熟及其子孙后代所建,命名“高迁”,取“步步高升”之义,是浙东南吴氏家族聚居地之一。

几经变迁,现存的高迁村落总面积约35公顷,格局形成于清乾隆至咸丰年间(1761—1800年),宅院26座,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以四合院式院落为主,包括前厅、后堂、两厢走廊、后花园等;六叶马头四开檐 “三透九门堂”建筑共计13座,除了被火烧毁的2座外,尚有11座宅院保存原有风貌。高迁村落里的每一座宅院都各具特色,不仅外形优美,装饰也都十分讲究,木雕、石雕、砖雕,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可窥见中国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高迁古村保留了古商贸街、古宗祠、古井等,展现出原汁原味的江南古村落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新”设施与“旧”建筑难协调

今年45岁的摄影师吴为是土生土长的高迁人,多年来,他用镜头记录着高迁的过去与现在。“我的祖上五代人都生活在这个村子里。这里的一草一木、文物古迹从小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我踏足每栋建筑,尝试用镜头记录历经风霜的老房、老屋、老人。”可以说,吴为所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背后,都镌刻着家乡变迁的历史印记。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深入,高迁古村也被列入整村改造提升行动的名单中。尽管一系列更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村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然而吴为镜头下的“新”设施与“旧”建筑,却有些让他有种说不出的担忧——越拉越多的电线在古建筑的砖瓦间交错,原本风貌古朴、充满历史气息的高迁古村落,正在越来越多电器设施装配下,变得面目模糊。他几乎是抢救式地为高迁村的古建筑拍照,为这些即将逝去的古典气质留下最后的纪念。

“我内心挺矛盾的,一方面,我很开心看到镜头里的村民生活品质在变好,高迁在繁荣,但另一方面,我又感到焦虑、着急,村里的街道抬头看不见原有的清朗,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各种电线和设备。”对这些现代化元素对古典美的干扰,吴为感到心痛却又无可奈何。

在他看来,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在城乡各地的印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然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却成了一对矛盾体。从保护的角度出发,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村落原有风貌;但从促进当地发展的角度出发,满足村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势必要对村落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拆建。

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选择

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仙居县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仙居供电公司)高迁白塔供电所负责村里供电工作的吴方清,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高迁人,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让他对村里的每幢建筑、每户人家都再熟悉不过。谁家有老人需要特别关照,他知道,哪家的孩子喜欢在电线杆下玩耍,他也知道,谁家违规私接电线,更是逃不过他的“法眼”。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家户户的电器品种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用电需求的快速增加。然而,不少村民为了搭电方便,常常忽视安全,私拉乱接。吴方清一方面规劝村民正规接电,另一方面,他也加快在村里铺设电线、安装设备来让村民们用好电。

“美丽的古村落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村里的房子有我小时候的记忆,老一辈对它们的感情也非常深厚,谁都想保护好这些承载历史和记忆的建筑和风貌,但为了让大伙儿安心用好电,又不得不在其间加装电力设施。”村民用电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古村落的面貌却被这些电力设施所侵扰,生于斯长于斯的吴方清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尽管电力服务是基础公共服务,在古村保护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因古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建筑风貌与格局、人文与历史等因素,提供兼顾保护和发展的电力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方清和同事们一起分析出其中存在的三大突出难题。

一是安全供电难。近年来,传统村落与建筑火灾事故频发,不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使得历史文化传承的珍贵载体和实物记录因此遗憾消失,令人痛心。高迁村内的建筑多为木制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村内通道狭窄;加之村里的原住民普遍年纪较大,安全意识薄弱,屋内存在线路老化、私拉乱接等情况,使得高迁村同样面临火灾风险隐患。尤其近几年来,随着智能家居与电器的普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速发展,村里的用电负荷量突增,线路改造需求增多;村民表后线路维护基础设施条件差,村民对用电安全的认知也不足。这些因素都使得高迁古村存在较大安全用电隐患。

二是风貌保护难。2019年10月,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提出,对于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传统(风貌)建筑要“保护街巷传统尺度、界面、铺装等历史特征,以及村口、水口等公共空间的功能、形状、尺度,重要的天际线和景观视廊等”“保护反映街巷河道、公共空间重要传统特征与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原有的空间特色、建筑形态、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但与此同时,电力线路改造时铺设的电力设备与线缆在技术规范下有选材和施工的强制性要求,在空间格局、外观协调等环境要素方面势必对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产生一定的破坏。因此,如何在电力设施功能性、技术可行性、风貌协调性上找到平衡点,也是一大突出难题。

三是产业发展难。自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以来,高迁古村大力推进古民居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如今,高迁主要在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农业和特色产品开发、文化艺术和教育项目、乡村民宿和餐饮业等多方面发力。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类型多、时间散、基础设施薄弱等特点,加上有风貌保护的要求,如何为高迁古村的各类新产业发展提供兼顾保护和发展的高效电力服务,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以“电”为线的“绣花”与“织补”

吴方清熟悉高迁的一砖一瓦,以及承载不同历史故事的每个街角,他也洞悉各个院落与业态可能存在的电力安全隐患。在与同事们几经讨论,综合考虑和深入分享高迁的保护与发展需求后,吴方清明确了电力工作服务高迁古村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定位——既要确保电力设施的改造与新装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又要能与古村的传统风貌和谐共存。

“我们的工作绝不能‘一刀切’!不能将过去那种标准化的线路设计和配置应用在高迁古村,必须根据每一座建筑物的空间和物理特点,以及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需求,像绣花一样,通过微改造的方式,来消除用电安全隐患,升级电力设施。”吴方清为终于捋清思路感到兴奋,一个用绣花功夫“织补”高迁古村电力需求的行动方案,在高迁白塔供电所的工作中迅速展开。

▶ 一要绣“安心”,消除一项项安全隐患

按照常规,供电公司产权界限仅在用户电表箱内,用户电表箱之后(简称表后)的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安装选用均由用户自行负责。要说过去,在夏季用电高峰,因为跳闸问题,村民普遍不敢开大功率电器,心里总是担心发生用电安全事故。

为了消除高迁村表后安全隐患,吴方清带着同事们与村委会一起,首先对每一院落的配电变压器、配电箱、总保护器、家用漏电保护器等用电设备及古街沿线的用电线路进行全方位的“电力体检”。在此基础上,预测生产、生活用电负荷,针对每一宅院提出线路整治方案,确定线路布设方式及走向,并逐一与村民进行沟通,确保村民能够理解和支持线路整治方案。经过改造,如今多个电器同时开也不再出现跳闸,村民们纷纷对这样的“体检+改造”竖起了大拇指。

旗杆里是高迁村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建,为三进院落,木质结构居多,线路老化严重。吴方清与同事们一道,为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采取一线路一开关、刷防火涂料、装防火报警装置、设防火隔离带、设仿古避雷装置等五重措施,切实改善了旗杆里的用电安全状况,有效破解了安全用电需求难题。

截至2024年10月,国网仙居供电公司已完成11座宅院的电力体检并提出和落实整治方案,使得高迁村内表后线路故障报修次从2023年全年的8次降低到2024年上半年仅2次。

▶ 二要绣“村美”,确保一处处风貌协调

为保存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好古建筑的形态风貌,并平衡电力设施的功能性与技术可行性,国网仙居供电公司高迁白塔供电所提出“电隐于景”的改造理念,改变电力设施改造“标准化”作业方式,与建筑设计专业单位一道探索基于街巷尺度、建筑风格、电力设备功能、技术可行的“定制化”改造。“我们充分利用围栏、花坛、座椅、雕塑、宣传栏等既有设施隐蔽电力设备,解决线路走向、材料选择和颜色搭配等具体问题。针对那些无法下埋和隐蔽的变压器、杆塔线路等,就尽量结合周边的生产生活设施进行外观形态、材料、色彩、工艺的特殊处理,尽可能达到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效果。”吴方清和同事们与建筑设计单位的专家们一起并肩作战,挖空心思实施电力设施的下埋、隐蔽、移位、改造等工作。

截至目前,国网仙居供电公司已完成全村电力设施风貌协调改造8处,下埋、隐蔽、移位、改造10项电力设施与线路,完成高迁书院、环村道路等项目和重大节日活动的配套电力服务。这样一来,建筑景观得以完好保存,电力配套设施也跟上了需求升级的步伐。

▶ 三要绣“业兴”,助力一个个新业态发展

近年来高迁古村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学、游、吃、住、购、娱打造旅游综合型历史文化古村落。2024年初,高迁古村成功入选“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本地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农业和特色产品、文化艺术和教育、乡村民宿和餐饮业等多业态迎来大发展的契机,与之相关的差异化用电需求也迅速提上改造日程。新兴业态发展规模小、类型多样是突出特点,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电力设施的升级改造问题,国网仙居供电公司与各项目责任方逐一沟通电力服务方案,根据每个项目开展的时间、场所、用电特点等进行电力配套方案的设计和规划,坚持“电隐于景”的改造理念,尤其注重兼顾保护与发展。

国网仙居供电公司为慎德堂、省身堂新增了多样化的电力基础设施,以支持美术展的灯光呈现。同时,重新梳理了电路及其他电力设施,将电路藏于古建筑的框架之中,与古建融为一体。2024年4月,省身堂举办了著名摄影家徐小凤女士的风光摄影;5月,慎德堂举办了著名山水画家王悲秋先生的诗画仙居写生创作美术展。

古村落也有可持续未来

浙江省因多元的自然生态要素、血缘族居的人文社会要素,沉淀形成了大量传统村落。截至2023年,浙江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庄前6批次共有701个,其中台州市79个、仙居县35个。以“绣花”的方式服务传统村落的电力和发展需求,就是在保留古村落特色风貌的前提下,提升电力服务的可靠性和包容性。国网仙居供电公司的创新解决方案对于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佳的示范价值,也易于在其他地区的古村落进行推广复制,能够在助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为更多传统村落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2024年6月,吴为的首次摄影个展《故乡》在高迁古村成功举办,吴为(高迁)摄影工作室也在正式揭幕开馆。他深情地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属于它们的故事。我欣喜于村民们既传承美丽的古宅,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我愿意成为一名聆听者,一名记录者,让这些宝贵的瞬间得以穿越时空,传递给更多的人。”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故事荟”

诚邀各企业参与

共同挖掘、打磨、提炼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故事精品

助力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塑造!

扫码报名

项目联络人 王影 13801241296


出品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编辑安然

来源丨《202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故事荟》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故事荟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