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5个“网绿”博物馆,一定都要去打卡!

发布时间:2024-04-22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植物园这种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教育类场所,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推动公众意识转变的重要阵地。它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绿色、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本期科普中,我们带来了5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绿色博物馆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绿色建筑设计的作用与价值,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文化机构实现绿色升级,共同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伊甸园项目

Eden Project

坐落在英格兰康沃尔郡的英国伊甸园是工业废墟大变身的典型案例之一。其前身是一个当地人采掘陶土后遗留下的巨坑,如今这里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温室,汇集了超过4500种世界各地的植物。在建筑外形上,伊甸园应用了仿生学概念,由八个酷似六角形蜂窝的穹顶建筑构成,透明的六角形立面可有效利用空间,促进自然通风和光线分布。同时,整个温室均由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并配有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水资源调节。

值得一提的是,园中种植植物所用的土壤并不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而是建设团队花费多年时间,利用当地的粘土废弃物与绿色废弃物堆肥混合等方式改造而成。因为有这样的“基因天赋”,园内的废弃物管理形成了闭环,运营中产生的垃圾只有4%会被填埋,其他大多会被回收、堆肥或转化为沼气,这些举措每年可以给伊甸园节省将近20万英镑的垃圾填埋税,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加州科学院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位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公园的加州科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收藏标本超过2600万个。它的另一个头衔则是“LEED铂金认证博物馆”。因为该博物馆本身就聚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所以在建造新馆时,博物馆也充分考虑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博物馆的屋顶,该屋顶上铺有六英寸厚的土壤基质,不仅可以起到天然的调温、绝缘、栖息地作用,还可以防止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生态系统。屋顶周边的太阳能顶篷上还安有6万个光伏电池,可每年提供近 21万千瓦时的电力,并避免超过 40万磅的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博物馆的金属结构由近90%的回收材料制成,采用的玻璃可在提高清晰度的同时降低吸热水平,自动开合的天窗也可以利用金门公园的自然气流来调节建筑物内的温度。在保暖方面,因为博物馆很高,而暖空气会上升,传统供暖系统需要消耗更多资源、生成更多热空气才能实现底层保温的效果。于是,建筑设计师在博物馆地板里嵌入了热水管道,只让“人会通过的地方”保持温度,从而让博物馆每年的能源需求减少了约10%。

明日博物馆

Museu do Amanhã

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毛阿港的明日科学博物馆具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未来科技感外形,与其他博物馆不同,明日科学博物馆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关注气候变化。馆内与科研人员、宇航员、社会科学家、气候学家等专业领域专家合作,通过各种互动展览、实验和数字艺术装置,向公众展示关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城市规划、生物多样性等全球发展议题的现状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因为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博物馆设计也将可持续性放在了首位。建筑设计师大量利用了自然能源和光照手段,包括用来自海湾的风来调节室内温度;引海湾的水为博物馆周围的倒影池提供水源,并对建筑进行内部降温;在屋顶安装几千块可以随着阳光变化调整角度的太阳能光伏板供电等等。所有这些举措可为博物馆每年节省约960万升水和2400兆瓦时的电力。

宁波博物院

Ningbo Museum

宁波博物院位于中国宁波市鄞州区,馆内藏品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类文物7万余件,是反映宁波当地历史文脉与艺术特色的窗口。博物院建筑由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设计,其外观酷似一座山的某个部分,以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山水”的哲学思考。

在材料使用上,博物院的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其中的“瓦爿墙”使用了几百万块宁波旧城改造时留下来的旧砖、旧瓦、碎瓦缸片等废弃建筑材料,年代可从民国追溯到汉晋时期,不仅极具历史意义,更节省了大量材料成本。“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将速生环保材料竹子与混凝土相融合,使建筑既有钢筋混凝土的稳固性,又有竹子的韧性,从而在安全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同时,这种设计也表达了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间的相互融合。

布朗利码头博物馆

Musée du quai Branly

法国巴黎的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紧邻埃菲尔铁塔,主题是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土著文化。除了原始文化馆藏,这座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其建筑西北立面的足有800平方米的垂直花园。这座巨大的绿墙上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山脉的三百多种植物,以生物多样性呼应博物馆的文化多样性主题。花园以严格的生态农业方式进行维护和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热岛效应,减少建筑的空调需求,并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

此外,这家博物馆还非常重视布展物品的循环再利用的问题。通过与相关组织合作,博物馆可以通过系统设计,实现用同一批布景道具打造多个连续但不同风格的临展。同时,博物馆还利用特定管理软件,将运输和保存藏品的板条箱控制在固定数量范围内,以便反复利用;实在用不上的东西则会定期捐赠给其他博物馆同行,实现行业内的二手物品循环。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丨朱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