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视点丨发挥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3-08-31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文|邵超峰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美丽中国,是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生产之美、社会之美、时代之美的总称,反映了中国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过去的100年里经历了从长期的衰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物质产品极度匮乏到经济繁荣,目前正经历从经济繁荣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然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核心目标和核心要义。

美丽中国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传统的发展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能够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历史逻辑和自然规律上看,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其目的是更好化解生态系统的服务供给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确保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将全人类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气候变化、全球产业链延伸与产品贸易、信息技术等无不与“地球村”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自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战略的实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中国未来长远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同各国领导人一道通过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以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己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发表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的致辞,深刻阐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都将造福全人类、惠及全世界”。“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金钥匙”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正是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新发展观,将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世界责任融为一体,美丽中国为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凝聚了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极端自然灾害此伏彼现,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严峻挑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共同谋划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全球问题的金钥匙,可持续发展是利益的最大契合点和合作的最佳切入点,这成为对人类未来发展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

美丽中国与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内涵上高度契合,目标上总体一致。美丽中国既体现了中国自身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对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共同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

充分发挥创新示范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称创新示范区)作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综合性示范区,比单纯注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其他区域性创新高地的意义更加重大,对国家发展全局的影响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推广更加深远。

创新示范区工作启动6年来,我国把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城市为载体,按照一城一主题的要求,国务院先后三批次批复建设了11个创新示范区,汇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有效推动了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推进机制、建设内容等方面彰显了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特色和经验,在国际社会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最近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定的“六项重大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对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的深化和实化。

创新示范区建设需要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完善指导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理论体系,丰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增强内生动力,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在实处,着力打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1.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丰富美丽中国的目标体系。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按照突出重点、群众关切、数据可得的原则确定了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5类22项具体指标。

实施两年多来,有效推动了浙江、四川等省份的美丽省份建设,但与当前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仍有差距,未充分体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一个重大要求”的要求。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形势,创新示范区迫切需要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美丽中国内涵相衔接,推动SDGs中国本土化建设,加快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体系,推动我国与全球SDGs进展评估相衔接。

2.探索区域差异化绿色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多路径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现代经济,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一是立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坚持“两山”理念,探索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路径。二是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区域为重点,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加强协同治理、一体保护,实现国家重大区域可持续发展,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3.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突出“美”为核心导向,将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多要素打造山清水秀天朗的美丽生态环境,多维度构建三生融合相宜的美丽国土空间,探索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融合”美丽空间,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4.加强SDGs落实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多边双边合作,推进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继续加强与欧盟、德国等联系,通过互访、研讨会议等不同形式,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引进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结合SDGs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重点工作,充分利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平台,建立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打造机制化合作交流平台,进行全球性、国家间、各省市和地方层面的SDGs和美丽中国建设进展交流,跟踪各层面SDGs具体目标和指标落实情况,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政策的专家建议。

鼓励各创新示范区向联合国提交SDGs地方自愿陈述报告、分享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等方式,多途径对外分享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扩大国际影响。

5.建立集成SDGs和美丽中国目标指标的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与报告发布机制。在国务院批复落实情况、SDGs实施进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任务方面,建立规范化的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和报告发布机制,凝练经验和模式,查找问题和不足,促进各地做好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优化升级。

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SDGs实施的中期节点之年,也是创新示范区工作由高标准创建为主转向高质量建设为主的关键之年。面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示范区迫切需要促进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以SDGs和美丽中国建设进展评估为导向,创新示范区应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 END —

本文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诊断与提升路径研究”(No. 2022YFC3802902)的支持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8月刊

供图丨邵超峰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