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与气候变化共存 | 7个气候适应型城市设计

发布时间:2023-08-04来源:作者: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等原因,全球大约有40%人口的生活非常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其中极端降雨事件对城市地区造成的影响尤其明显。为了应对未来变化,当前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虽然这种模式不能完全阻止全球变暖,但弹性的设计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并帮助人们过上和自然变化共存的稳定生活。本文介绍了7个能够让城市更具气候适应能力且更宜居的案例。

01

可以引洪的滑板公园

丹麦在过去几年中经历过很多次异常的强降雨并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为了应对未来可能更频繁的特大降雨,当地设计师在丹麦古老的港口城市罗斯基勒市创建了一个名为“Rabalder Parken”的滑板公园。乍看之下,这个公园就是一个娱乐休闲场地,人们可以在这里骑自行车、慢跑、跑酷、玩滑板等等。然而,公园的“真身”其实是一套水渠系统,在洪水泛滥时,公园里所有的碗型体育场地都将变成集水池,最多可容纳相当于10个奥运会级别泳池的雨水,水渠则会把雨水引到临近的湖泊中,在防灾的同时确保当地居民能够持续享受户外运动的快乐。

02

公交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为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和街道上雨水径流过多带来的影响,波兰在多个城市中应用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绿色公交站。这些公交站都覆盖着带有保水层的植物性绿色屋顶,可以拦截落在其表面的高达90%的雨水,在干燥的天气里,这些水部分会被植物吸收并蒸发。没蒸发的会连同周围人行道上多余的雨水,一起被保留在一个过滤箱中。强降雨期间,超过过滤箱容量的水则会被导入附近的绿地或树木中。与传统的公交车站相比,这种绿色公交站不但减轻了当地雨水污水系统超负荷的问题,还能降低附近温度,并避免当地鸟类和昆虫撞击玻璃,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03

闲置屋顶变身空中花园

深圳的地铁2号线南航站楼和车厂大楼共同形成了一个长达1.2公里的建筑空间。考虑到深圳居民众多,有大量休闲和娱乐空间需求,同时也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合作对这片屋顶进行了改造,让其变身为兼顾职业体育比赛训练区、周边学校运动设施、居民健身区和休闲绿地公园四种功能的空中公园。改造使用的材料以木材为主,建筑结构也基本是轻质、可渗透结构,最大化减少了改造的环境影响,沿着小径种植的各种绿色植物则不仅为居民提供遮荫,还能有效提高排水能力,优化这一区域的“微气候”。

04

在办公大楼的墙上种菜

快速城市化给越南带来了包括空气污染、干旱、洪水、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危及到了当地的粮食供应。位于越南胡志明市、远看如同一片树林的“城市农业办公大楼”项目就是一个尝试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建筑的南面外墙是与玻璃相结合的植物培植箱,里面种植的大量蔬菜、草药、果树等植物可以减弱直射的阳光并净化空气;北面外墙由双层砖墙制成,墙面上开设了小开口以加强交叉通风;建筑中的雨水储存装置可以进行灌溉,水气蒸发可以降低空气温度。根据统计,该建筑的绿化面积高达190%,在减少能耗的同时还能够带来1.1吨的食物产出。

05

不放弃一滴水的教室屋顶

伊朗的降水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蒸发量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多,淡水匮乏一直是困扰伊朗以及其他许多类似国家的问题,全球变暖则进一步加剧了影响。为此,伊朗的一家工作室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当地学校的双层凹形屋顶系统,其陡峭的坡度就像一个个巨大的碗,可以最大程度收集细微的自然降水,将其凝聚成更大的雨滴,并抢在其蒸发前完成收集。除此以外,这种屋顶还可以为人们提供额外的遮阳,同时,被收集的水会被储存在建筑墙壁之间,以此实现对室内空间的温度调节,从而降低炎热地区的空调碳足迹。

06

漂浮在海上的可持续社区

“迪拜珊瑚礁”是2023年被公布的一个大型城市建筑项目,这是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可持续浮动社区,同时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修复项目,旨在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整座浮岛将以海洋研究所为核心,同时配有住宅、酒店、零售、教育等生活场所,以及能够完全供应需求的太阳能和水力发电设施。同时,项目将创建一个跨越200平方公里的多样化人工礁,为超过1亿棵珊瑚和100亿棵红树林提供栖息地。除了提前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当地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外,该项目还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希望迪拜以此契机变为一个海洋生态旅游城市,在未来创造3万个绿色工作岗位。

07

高密度城市中的垂直村庄

降雨量高但调蓄能力差的地理特征迫使新加坡练就了一身“花式集水”能力,Kampung Admiralty项目就是典型。设计师在仅45米高的场地范围内设计了有三个“地层”的垂直村庄,并配备了高效的水收集及利用设施:建筑顶部的雨水会通过绿植屋顶被引流·,经建筑表面的蔬菜种植滤网层层过滤后,进入中间层设置的可以净化城市径流的雨水花园,最后进入地下的雨水集水桶并流向底层的生态池塘。凭借这套设施,该建筑每年能够储存并加以利用的水量可以达到410万公升,实现促进生物多样性、为邻近环境提供自然冷却效果、减少洪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多重效果。

- E N D -

文丨朱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