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市场机制是助力电力企业发展新业态的核心

发布时间:2024-08-02来源:NRDC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作者:媒体中心

7月30日,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第7期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电力企业低碳转型新动态”。会议由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主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陈宗法、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主任段洁仪、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萱、中国华能集团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朝阳、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高级主管黄辉参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陈宗法从电力行业新业态的产生、发展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如何更好地发展新业态并激发新动能三方面展开。陈宗法指出,电力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能源电力领域两新体系、落实国资委科技创新专项部署的需要,希望将新兴产业列入企业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并加大科技创新、产业换新、设备更新三方面的投入,突破关键的卡脖子技术,加快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提高战略新兴产业收入占比。他强调,目前大多数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尚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除了企业自身创新技术、提升管理外,还需要国家政策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新兴市场主体入市,针对不同资源类型建立合理的交易模式,丰富交易品种,完善配套机制,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主任段洁仪指出,发展分布式能源是实现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核心要义。我国电力系统面临低碳转型时间紧迫、能耗增长压力大、新型能源安全观念转变等多重现实困境。同时,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存在能源高效消纳、电网安全运行和供电体制改革三种挑战。对此,段洁仪结合近期国家和地方相关能源支持政策的主旋律,建议新型电力系统变革应适应用户侧参与、源网互动常态化、配电网主导等变化,强调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集中大电网与区域智能微网结合,在自平衡、自调度的基础上实现就地消纳和源网荷储的智能互动。另外,要充分认识节能是第一零碳能源,充分挖掘潜力,助力能源转型和有效降低投资。

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萱指出,能源和电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国家正推动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她指出电力低碳转型的五大趋势,即新能源发展加速、电气化持续推进、市场化程度提高、数字化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强调电网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发展对实现高效低成本减碳至关重要。针对新能源参与市场机制、电碳市场联动、绿电消费核算等关键问题,张晓萱提出要完善新能源入市顶层设计、建立长期市场机制、健全电价与碳价传导机制等建议。

中国华能集团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朝阳提出,绿色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催生了多类别、多层次的新业态,各类新业态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不同新业态在技术创新、商业应用等方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周朝阳重点分享了华能集团的八类新业态,包括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煤电"三改联动"和低碳化改造、新型储能、绿电制氢、虚拟电厂、低碳园区及数智化应用,并展示了华能在这些领域的多个示范项目。针对新业态发展面临的挑战,他建议应加强规划引领,健全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需重点强调的,新业态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应促进企业间协同合作。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高级主管黄辉分享了火电上市公司“十四五”初期低碳转型进展的观察。他表示,十四五初期,31家火电装机占比超过30%的发电上市公司中,4家公司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了50%,近一半的公司火电平均供电煤耗达到国家提出的十四五末全国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水平。黄辉表示,良好的低碳转型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股价,相应的市场绩效表现更加优异。新能源等非火电业务比重高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也相对较强。不同火电上市公司的低碳转型路径不同,应结合自身已有的优势进行差异化转型。如加大清洁能源建设、多元综合能源、火电改造增效、布局新兴产业以及产融结合等。他还提到,除了通过技术能力提升、资产布局优化、高效管理提高企业自身内部竞争力外,近年来,外部政策和市场对企业转型影响较大。在政策制定和市场设计上要有利于行业整体的低碳转型目标,而企业也需要主动适应政策、市场,动态调整转型战略。

在圆桌讨论环节,参会专家围绕绿电市场化、分布式能源的商业模式、以及煤电转型等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

张晓萱表示新能源在市场化交易中主要面临入市路径尚不清晰、市场机制仍需完善、收益波动性风险等问题。对此,她提出可以采取分步推进策略,逐步缩小保障性收购比例和规模,分类推进各类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建立政府授权合约和长期购买协议(PPA)等机制,稳定市场环境下电价收益预期,保障新能源企业合理收益。

段洁仪指出分布式能源的商业模式正在快速发展,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强系统可靠性。现有模式包括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形式。她认为随着市场化交易的推进,未来将出现更多创新模式。这些变化将带来技术体系的革新,如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的创新、政策激励机制的调整、投融资模式的变革、用户侧的高度参与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尽管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段洁仪也表明机遇与希望并存,解决这些问题将为分布式能源及其商业模式带来重大创新和深远影响。

论及煤电转型政策问题时,陈宗法表示十四五以来,国家对煤电的政策调整积极正面,煤电发展岀现新的转机,2023年煤电企业扭亏为盈,新增装机止跌回升。他强调,当前煤电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初步形成了容量电价、电量电价、辅助服务价格构成的电价体系,但容量电价标准偏低、分步实施,尚未完全到位。关于煤电低碳化改造,陈宗法认为面对我国2030年碳达峰之后的碳中和,以及煤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发电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紧迫的,亟需选取部分煤电开展低碳化改造建设,以期取得成功经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国开启碳中和新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陈宗法提到低碳化改造也面临投入、技术、成本以及适用场景等方面的挑战。为此,国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撑、电网调度和技术创新,以及建立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共担机制。然而,陈宗法指出,在过去标杆电价下,可以通过政府补贴一点,企业承担一点,电价疏导一点予以解决。但在煤电全电量市场化交易背景下,十三五煤电环保系列改造采取的电价价外加价方式已不好执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推出可操作、可落地、真见效的政策。

电力企业新业态发展前景如何?周朝阳指出,新业态将长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不同新业态的发展曲线有所迥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需在高效发电、长时储能、智能电网和柔性负荷等方面并进突破。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新模式应加速发展。用户侧负荷潜力有待挖掘,促进新能源消纳需实现源荷互动。新业态发展需要电力体制机制改革支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同时,周朝阳强调AI与电力系统智慧融合是新业态的发展方向,可有效解决故障诊断、运行优化等问题,可以助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创造良好盈利模式。未来应将AI与电力领域深度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黄辉表示,市场机制是核心的破局手段,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来设计和细化市场品种,无论是煤电、新能源,还是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兴市场主体,能够公平进入市场,通过价值和供需关系发现价格,并设计合理的规则解决利益分配和成本疏导问题。如分布式能源消纳问题,既可以是传统的能源合同的“自发自用”,也可以是合理收取过网费的“隔墙售电”模式,也可以通过虚拟电厂等聚合模式参与电力市场。

文章关键词: 碳中和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