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山地未来丨让现代看见乡土,让乡村开启未来

发布时间:2024-04-08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山地在农耕文明发展中举足轻重,山地也是构建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创新高地。联合国“山地宪章”指出,山地是水、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源泉,是农林牧特色产品原产地,是休闲娱乐与旅游康养的乐园,也是文化多样性与生态文化的演化中心。


图片

上图中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的红河州。依托红河水汽的蒸腾,沿山地垂直爬升,受森林与苔藓的涵养,再从山峰降落至树林,形成潺潺溪流,经村庄,在梯田形成灌溉,而后又流入河谷,形成了立体水循环。


哈尼人通过乡土智慧的方法,如开垦梯田、刻木引水、水力冲肥和稻作多样化,使得哈尼梯田能够高效利用水资源,具备抗旱和防涝的能力,并通过其景观结构调节局部小气候。


此外,哈尼人还利用稻渔鸭生态循环体系,有效减少化肥等化学制剂使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并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梯田文化体现了山地农耕文明知识体系的演化、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构建过程。这样的乡土智慧为人类构建生态文明带来了启发。


出于增进山区居民福祉,提升山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山地智慧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支持下,于2016年牵头发起 “山地未来”全球倡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任山地未来中心主任。

图片

这张图片所展示的干热河谷,是西南山地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被以世界独特的河谷型萨王纳(savanna)为主,是柑橘、荔枝、中华芦荟、野生稻、余甘子、木棉等重要栽培农林植物起源地。然而,长期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干热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呈现演替为荒漠的趋势。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红河县人民政府联合建立的“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的努力下,立足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乔灌草立体生态修复、农林牧复合经营、城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等工作。如今,香水柠檬、牛角瓜、猴面包树、爪哇木棉,来自不同地域的各类植物已在红河干热河谷山坡上茁壮成长。

图片

这张图所展示的正是生态修复后干热河谷的样貌。严重退化的萨王纳,在云南红河谷正变成富有生命的新质生产力。

图片

而这张由安妮塔·巴特拉伊手绘的画卷,所展示的则是红河谷生态与文化景观,一幅多元乡土文化与山地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图景。


实际上,这样的景象正在从构思变成现实——在山地未来创新团队的努力下,红河谷基于生物质循环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在不同立体空间里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资源昆虫养殖、食用菌产业等与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纺织纤维、生物制药等生物产业有机结合,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为解决农业污染、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能源与农业资源,提高产量与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让基于山地农耕文化的新品种、新技术与新范式的新质生产力造福人类,让乡村开启未来。


编辑丨邓茗文

供图丨山地未来

许建初、沈婷对文本亦有帮助


2月28日,由山地未来和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的图片故事展——“来自全球的创新种子·山地未来视角下的南南合作”在昆明植物园进行展览。展览旨在以山地未来视角展示人类生态文明的起源、演化、交流与合作,并突出山地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选取来自全球南方山地代表性的创新种子概念,从生态文明构建的信仰、认知、驯化、生产、生活、健康、经验、传承与创新等九个方面,展示了山地多元文化对人类农耕文明的贡献与影响。


图片

扫码线上观展

文章关键词: 乡村振兴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