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未来参与全球公共事务治理,应对全球挑战方面,需要大量能够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年轻人。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能拓宽当代青年视野和职业选择,提升其在复杂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胜任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为各学科、各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推动变革的青年人才。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并发挥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帮助青年获取系统、全面、实用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向青年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探寻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机遇与挑战同在。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副秘书长刘振民在《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中写道:“没有一个领域能免受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活动,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每一家企业的经营,乃至于每一个国家的存亡,都将受到比往日更大的由气候危机和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认为“有意义、多样和有效的青年参与,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创新,关键在于青年人的广泛参与。未来世界属于青年,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当今青年的职业选择和消费选择塑造。青年人作为未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不仅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更能推动可持续变革,加快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转型。
2022年,基于“为青年提供发挥其潜力所需的资源并让他们参与全球发展,是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繁荣的世界的关键”的共识,中国发起了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旨在聆听青年声音、相信青年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最大共识。为将青年代表的理念和共识转化为行动成果,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组委员会和中华青年联合会共同发起了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得到了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驻华系统等的大力支持。行动计划的定位与目标主要包括提供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最佳实践的展示平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先锋国际社群和倡导全球共同发展的国际青年运动。
随着社会的可持续转型,从前沿科技到经管、社科,各行各业对具备可持续发展知识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从国际组织到企业,给有志于从事可持续领域、发起创新变革的青年人提供了大量机会。然而,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接触,事业缺乏参与,如今青年群体对可持续发展与自身未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缺乏清晰的认知,在全球胜任力方面有很大不足。
近日,《Nature》杂志刊登了一项在意大利高校进行的研究,调查了参加为期一学期的“可持续发展选修课”前后,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行为的认知。研究表明,在参与课程前,很多青年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实现路径存在误区,趋向于将可持续发展仅仅与“环境”关联,而忽略其他方面。
尽管青年人的可持续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该研究同时也发现,仅仅为期一学期的“可持续发展选修课”不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更是提升了学生践行可持续行为和清洁能源消费的意愿。由此可见,教育在塑造青年可持续发展观,推进青年可持续行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行动指出,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以下五个方面的努力:政策支持、学习环境改变、有能力的教育者、青年赋能和加快落实当地行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创新,需要所有青年的共同努力。要持续提升青年的可持续意识、推动可持续行动、催化可持续创新,应当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并扩大高等教育主阵地的影响力。高校应采取积极行动,从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青年支持与赋能等方面着手,帮助青年获取系统、全面、实用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并向青年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共同探寻动荡世界的变革之路。
1.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感悟,向社会输出可持续人才和创新解决方案
从战略层面,高校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统筹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知识全面融入课程架构和专业设置,并考虑开设可持续发展学院及研究院。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推动能源、环境、信息、管理和金融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碳中和、绿色金融、可持续政策相关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广泛开展高校成果展示,交流先进成果与技术,并开展与政府、企业和国际各方组织的协同合作,用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可持续转型。
科研、教育、生产社会实践和服务的深度融合,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解决可持续产业升级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中激发可持续创新,推动前沿科技的进步,培养勇于正视问题,敢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可持续人才;让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得以在生产中应用,在提升中国能源与环境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让高校形成中国可持续转型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的发布,一大批中国高校设立了碳中和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或学院等关注可持续的机构,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我们期待高等教育加大在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领域的投入,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解决社会与企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汇聚多方力量,助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传道授业,向青年传授优质系统的可持续知识,倡导可持续行动
在教学层面,高校通过开设可持续发展讲座、选修课,以及在课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方式在所设专业和课程中向学生传授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可持续意识和素养。例如,高校可以将绿色建筑、清洁能源、ESG 投资、环境政策、发展与公平等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并邀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前沿科技及未来发展路径。通过这种方式拓宽青年的眼界和职业选择,并吸引青年未来从事可持续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就业。
同时,高校设立可持续发展社团组织,与 Regional Center of Expertise for ESD 等利益相关的NGO、国际组织协同,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学生在校园和社区践行可持续行动,并向学生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与帮助。赋能青年,帮助他们熟悉国际组织运作,了解国际交流话语体系,培育既熟悉中国本土国情,又具有全球视野和负责人世界公民意识,具有跨文化沟通、包容和领导力,又能维护我国国际利益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高校通过与可持续领域不同利益相关方合作,借助其优质专业资源,塑造青年与国际胜任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让青年成长为推动可持续变革的栋梁之材。
在打通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学校可以设置可持续发展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集中提供优质可持续发展知识和学习资料,系统介绍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及需要的努力,介绍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例如循环经济)并提供相应案例,向学生提供一站式获取支持的渠道。
由此,高校从价值观、领导力、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为青年提供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赋能青年,提供让青年人尝试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机会,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转型的主阵地,培养未来社会的负责任公民。
尽管前路充满了未知,但我们应当坚定信念,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青年的影响力,同时撬动社会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探寻未知世界的变革之路。
(作者: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 秦佳安;指导教师: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曹瑄玮)
编辑丨李一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