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聚焦示范区丨广西恭城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2-11-18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image.png

文丨邵超峰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前 言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区、半平地丘陵少数民族集聚区,是中国著名的瑶乡。受传统的单一耕作模式影响和资源禀赋条件约束,20世纪80年代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农民依靠木柴作为燃料,大量砍伐森林。这样的生产方式,使恭城“多山少林”特殊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面对生态恶化的压力和破解贫困的现实需求,恭城瑶族自治县转变思路,坚持生态立县,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打造了恭城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建设发展历程

为了彻底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恭城县以1975年黄岭村第一座沼气池的建设为标志,采用“疏浚”的治理方法在恭城率先进行沼气能源试点探索,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至1988年全县共建成沼气池2475座,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柴草为燃料的能源利用方式。

随后,沼气池数量的增加使原料的供应紧张,农户通过发展养猪业提供原料,沼渣沼液又促使恭城县因地制宜调整农村种植结构,开启水果种植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农业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进入21世纪,新农村建设及快速城镇化给传统的“恭城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果树的老化和病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种养出现脱节,养殖减少造成沼气原料不足,加之液化气、电能的普及,造成沼气使用率下降,传统型“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产业链受损,效益降低,循环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为此,恭城县开展了以“全托管”为主的改革尝试:政府引入沼气服务公司,公司与大型养殖场合作,把农户沼气池进料、出料、维护“全托管”了,农户只管刷卡用气就行,形成了“规模养殖—托管沼气—规模种植” 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型新“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恭城县以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调整种养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推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实施的路径,以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推进生态农业“二次创业”,完善生态产业体系,探索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全新“恭城模式”。

开展的主要行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恭城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本县具体情况相结合,按照“突出重点、营造特色、强化示范、全面带动”的基本思路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以沼气为纽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恭城县以生态立县,持续推进禁伐阔叶林、禁放养山羊、禁开垦25度坡地林地、禁种速生桉四大森林保护措施,森林覆盖率达82.46%。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自1983年开始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逐渐推广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沼气入户率达89.7%,并形成了多种新的生态农业模式,为我国西南地区提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第二,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推动农业产业链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拓展生态发展空间,以月柿、柑橘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引领,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利用深度,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恭城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高位谋划月柿全产业链建设。通过开展月柿高效种植、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休闲旅游、品牌创建,提升价值链。

完善月柿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推广标准化月柿生产技术,切实提高产业园月柿品质。大力培植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统领恭城月柿发展,使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真正形成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以莲花镇红岩村为核心,结合月柿特色小镇发展,建设以观赏、品尝、采摘、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月柿文化体验博物馆,深度挖掘月柿文化资源,营造月柿农旅融合氛围。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整合现有品牌,打响恭城月柿区域品牌,推动恭城县“甜蜜柿业”向“强县柿业、富民柿业”转型升级。

第三,传承民族文化,打造康养新品牌。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利用瑶汉文化具有民族团结、崇文重教、忠孝仁义优秀传统和开放融合的鲜明特点,依托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文化、民族风情结合起来,举办桃花节、月柿节、油茶文化旅游节,打响恭城油茶养生品牌,打造恭城油茶美食之乡,唱响“养生密码、恭城油茶”品牌。

成立恭城油茶文化产业孵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恭城油茶”证明商标专用权使用标准,建立健全“恭城油茶协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造国际一流“恭城油茶文化节”,组建桂林恭城油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恭城油茶特色小镇,通过养生推广恭城油茶、通过恭城油茶促进旅游、通过旅游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推进瑶族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生态循环农业”的恭城油茶模式。

第四,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传承与生产融合。依托农业产业支撑,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的决策,按照“五改十化”(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和交通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的标准,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702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完成大岭山、红岩、横山瑶寨、北洞源、黄竹岗、黄岭等22个高质量、高档次、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农村示范村。

image.png

形成四个方面典型经验

恭城历经了40余年的探索,从一个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山区贫困县,到构建起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恭城模式”,再到人居环境良好、产业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优化的美丽乡村,全县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47.05%增加至82.46%,走出了一条以生态立县的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被联合国认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典范”。

一是疏堵结合,制度保障“荒山重绿”。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精准立法,先后通过了《关于加强保护林地坡地植被的通告》《关于在全县范围内禁伐阔叶林的通告》《恭城瑶族自治县关于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开垦林地坡地的规定》《恭城瑶族自治县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放养山羊的规定》等,从源头堵住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深入人心。

以沼气能源试点探索为抓手,构建沼气的上下产业链,促进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壮大,形成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不断丰富当地居民收入来源,逐渐打破生态贫困和人口贫困恶性循环的发展瓶颈。

二是因地制宜,推行村庄生态化改造。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突出村居建设乡土化,展现瑶乡独特魅力,破解了农村无序建房形成的“在新房,无新村”的难题。探索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危房拆建、旧房改造、道路平整、绿化美化”的思路,积极探索“投入少、效果好、可推广”的村庄生态化改造新路。突出群众力量主体化,持续保持农村环境干净整洁。妥善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的关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增加群众负担。

三是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实施,不断完善生态产业体系。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以调整养殖结构、种植结构为抓手,以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体系为载体,不断深化产业内涵,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实施的道路,以特色产业带动发展。通过资金扶持,将分散的家庭养殖向规模化的养殖专业户、养殖公司发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竞争力,提高沼气供应能力。

为优势农产品建立加工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群,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粗放型的农业向集约型、高效益型生态农业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构建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实行农产品全过程监管体系,做到标准无公害种植。通过引入沼气服务公司,实现沼气“全托管”,实行集中供气、集中用肥、有偿服务。

四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生态产品转化路径。进行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建设,提升恭城月柿、恭城油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模式,围绕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和乡村治理体系进行建设,将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世界乡村之窗。

推进月柿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和产业化,以月柿为样板提升传统果业种植和发展水平,以黄岭村沼气池建设发展历程展览馆为标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批以红岩村为首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12个“中国传统村落”,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9-10期

原标题:《打造新发展阶段恭城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编辑丨王秋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章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