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可持续发展全球资讯TOP10丨2025.08.13-08.27

发布时间:2025-08-29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本期资讯

10、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增量占比约七成

09、安利启动个人碳中和倡导行动

08、中国宝武发布社会责任品牌

07、奇瑞在南非倡议构建可持续教育生态系统

06、联合国全球创新中心数字化减碳平台揭幕

05、欧盟发布循环经济法案咨询文件

04、12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加强长江流域执法司法工作协同

03、中国消费者协会推出绿色消费指南

02、我国将逐步建成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01、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重要成果


10

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增量占比约七成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8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2.5%、25.5%、11.5%、43%、11.5%,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2018年末以来普惠小微贷款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24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6099万户,大约是2018年末的3倍。(新华社)


09

安利启动个人碳中和倡导行动

8月15日,安利宣布旗下纽崔莱本草系列13款产品全线实现碳中和,并宣布投入1000万元公益金,基于“个人-社群-社会”的减碳路径,正式启动“个人碳中和倡导行动”,以“你行动,我捐款”为核心理念,通过“安利个人碳账本”微信小程序面向公众开放,让每个人的减碳行动更有价值。本次行动投入的1000万元公益金,将用于支持海草床保护与修复、红树林种植、牡蛎礁固碳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海洋固碳项目。(新华网)


08

中国宝武发布社会责任品牌

8月15日,宝武集中发布了宝武及旗下各单位总计33本社会责任报告,并首度发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品牌“宝武共铸”,22个宝武责任品牌项目同步首发。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等,分为“价值宝武”和“友爱宝武”两大类别。“价值宝武”侧重于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硬核”履责实践,“友爱宝武”侧重于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软性”履责实践。(解放日报)


07

奇瑞在南非倡议构建可持续教育生态系统

8月21日,奇瑞南非子公司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非洲教育冠军”活动,正式启动“通过教育赋能未来”倡议,并宣布成立奇瑞教育基金会,将与南非基础教育部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合作,重点识别并优先支持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的支持项目。基金会将投入初始资金300万南非兰特,专门用于解决非洲学前教育最紧迫的需求。(金台资讯)


06

联合国全球创新中心数字化减碳平台揭幕

8月12日,全球协同·数智减碳——联合国全球创新中心数字化减碳平台在上海2025 EESA储能峰会上揭幕。该平台是支持各国政府和城市寻找满足其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共享、互相协作的中心,可提供案例研究、科学报告、创新方法等其他相关内容,助力气候行动。(东方资讯)


05

欧盟发布循环经济法案咨询文件

8月18日消息,欧盟委员会于近日宣布就《循环经济法案》(CEA, Circular Economy Act)征求公众与利益相关方意见。法案将通过两个步骤实现目标:解决电子垃圾问题,电子垃圾是增长最快的垃圾类别,平均每年增长2%,回收率不足40%。法案将确保电子垃圾有效回收,并重复利用其中的关键原材料;扩大循环经济市场,欧盟将调整废物处理标准,扩展生产者责任计划,制定强制性、有影响力的循环商品公共采购标准,提高市场需求。(GIZ循环经济国际合作)


04

12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加强长江流域执法司法工作协同

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等12家中央和国家机关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执法司法工作协同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沟通会商,聚焦污染防治攻坚、长江十年禁渔、河道采砂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多发高发案件,统一执法司法标准和尺度,全面提升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坚持依法办案与促推治理并重,支持行政执法机关在长江流域跨行政区域、生态敏感区域和生态环境违法案件高发区域依法开展联合行动。(新华社)


03

中国消费者协会推出绿色消费指南

8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推出《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南》立足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景,综合考量科学性、环保性和可行性,系统性提出50条行动建议。其内容涵盖饮食、出行、资源、日用品消费等领域,具体包括倡导“光盘行动”、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倡导低碳出行,推广节能家电、合理使用水电,引导购买绿色认证产品、抵制过度包装、推动旧物循环利用等。(央广网)


02

我国将逐步建成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8月19日,国家林草局发布,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未来三年,将运用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国家公园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全面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我国将稳妥有序设立新的国家公园,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央视新闻)


01

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重要成果

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国推动绿色转型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提出5周年重要成果。中国已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自然生态固碳增汇效能提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贡献日益彰显。(央视网)


本期资讯

10、联合国发布免受极端高温侵害的报告和指南

09、哈萨克斯坦新设国家级自然公园

08、联合国在武汉共推文化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07、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联盟宣布成立

06、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建筑”在青岛投用

05、我国发布首个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强制性国标

04、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6省市开展绿色外债业务试点

03、三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02、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01、中办、国办发文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


10

联合国发布免受极端高温侵害的报告和指南



《气候变化与工作场所热应激》8月22日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Climate change and workplace heat stress)


劳工的健康以及生产率会受到气温上升的严重影响,许多经常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劳工,尤其是农业、建筑业和渔业等行业的体力劳动者,已感受到气温上升对健康的影响。在20℃以上的工作环境中,每升高1℃,劳动生产率便会下降2%至3%。新指南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候特征、特定工种及劳动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防暑计划与行动指南;重点关注中老年劳动者、慢性病患者及体能较弱人群等群体;开展应急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雇主和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热应激症状的辨识与处置能力。(新华网)


09

哈萨克斯坦新设国家级自然公园

8月21日,哈萨克斯坦政府通过决议,在江布尔州新设国家级“梅尔克”自然公园,旨在保护该国境内天山西麓的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据介绍,该公园总面积约8.66万公顷,园区内栖息着雪豹、盘羊、豪猪、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其中部分物种已列入该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未来该公园将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和环保教育,并吸引社会公众参与,为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条件。(中国新闻网)


08

联合国在武汉共推文化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8月2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旅游组织共同制定的《文化驱动的可持续城市旅游解决方案》(Urban Solutions: Culture-Driven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在武汉发布,该方案提出七大“解决方案”,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以社区为中心的旅游发展、创意城市空间与再生、可持续文化经济、环境与文化协同、文化教育与交流、数字文化创新,旨在为全球城市提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包容性发展动力的方法论与工具包。(中国新闻网)


07

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联盟宣布成立

8月19—21日,首届“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技术交流会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联盟宣布成立,首批成员共57家单位,涵盖航空燃料生产保障、航空制造、航空运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协会等。成都东部新区在会上正式发布《成都东部新区支持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的若干政策》,成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SAF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该政策计划三年内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覆盖“技术研发—认证交易—航空应用”全产业链条。(成都日报)


06

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建筑”在青岛投用

8月24日,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建筑”——特来电总部基地项目在青岛投入使用。该建筑通过一体化光伏幕墙、梯次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放电协同等技术,实现了100%绿电自给自足,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500吨。该大楼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在零碳建筑方面取得新进展。(新华社)


05

我国发布首个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强制性国标

8月22日,我国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管控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GB 26572—2025)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7年8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推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加强有害物质减量和替代,构建并升级产品绿色供应链,不断提高有害物质管控水平,助力消费者健康保护和环境风险管控。(光明网)


04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16省市开展绿色外债业务试点

8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宁波、厦门、青岛、深圳等16省市开展绿色外债业务试点,鼓励非金融企业将跨境融资资金用于绿色或低碳转型项目。试点政策主要针对境内非金融企业从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且专项用于支持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相关规定条件的绿色或低碳转型项目,允许这类项目更少占用企业全口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从而扩大投资绿色发展或低碳转型项目企业的跨境融资规模上限。(中国证券报)


03

三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强化林业重要战略实施金融保障、加大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建立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新华社)


02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民网)


01

中办、国办发文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

8月25日,《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是中办、国办首次针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布的文件,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了全面部署。根据《意见》,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华社)


以上就是本期资讯的全部内容了,我们下期再见!

组稿|李思楚,西交利物浦大学:孟楷淇、李涛屹、王一鸣、吴易则、赵翰影

统筹|李思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全球资讯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