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鄂尔多斯:构建全民共享的可持续城市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29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在中国北疆,黄河“几字弯”的怀抱中,鄂尔多斯这座能源大市,面对荒漠化与资源依赖的双重挑战,系统性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着“中国方案”。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处黄河中上游。曾经生态脆弱,干旱频发,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严重,48%的土地面临荒漠化威胁。城市治理与服务存在短板,公共服务覆盖不均衡,住房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和精细化治理能力不足,群众办事流程繁琐。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矿业和粗放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弱,亟需绿色低碳新引擎。

2022年,鄂尔多斯获国务院批准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肩负为中国同类型地区探索可持续城市发展路径的重任。鄂尔多斯紧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开启积极探索和实践,一座可持续城市蓝图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系统治理双轮驱动可持续城市建设

面对严峻挑战,鄂尔多斯以系统思维将生态治理、产业转型、智慧治理和民生福祉紧密结合,每五年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每三年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每年总结示范区建设年度报告,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和研究,总结成效并调整发展方向,统筹推动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生态保育,建设绿色韧性城市

近年来,极端气候给鄂尔多斯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应对挑战,鄂尔多斯市以“生态保护与修复”“能源结构调整与绿色低碳转型”两大策略推进绿色韧性城市建设。

创新“光伏治沙”模式。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实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生态修复模式,即在沙漠上安置光伏板发电,提供绿色能源;在光伏板下开展牧草、经济作物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提高生物多样性;在光伏板间开展畜牧养殖,与板下牧草种植形成良性互动,增加牧民收入。同步发展清洁能源,达拉特光伏基地年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



库布其沙漠立体生态光伏电站的双层生态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等矿区,用“生态修复+光伏”“边坡种树、平盘种草、整山整沟、连矿复垦、产业融合”等治理模式,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利用废弃矿地进行光伏发电的同时,增加沉陷区的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资产”。



采煤沉陷区变身乡村振兴“宝盆”


提升城市韧性。开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并应用灾害监测技术提升城市韧性。2024年实施《鄂尔多斯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统筹防洪排涝、地下空间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应对极端气候挑战能力。

推动绿色能源与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风、光、绿氢产业,建成零碳产业园和零碳机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上线全国首个工业固废特征属性数据库,推动固废利用技术创新。

智治筑基,数惠民生,建设智慧安全城市

为实现数字驱动治理创新、技术赋能民生改善,破解治理效能瓶颈、保障民生安全,鄂尔多斯以人为本,推进数智融合,让城市更美好、生活更便捷。

城市“一网统管”。构建城市智能体,整合50个应用系统、12个部门数据,提供351项数据服务,累计接入数据总量超过11.9亿条。建成覆盖城市体检、城镇燃气、物业管理等21个应用场景的“城市大脑”,大幅提升决策与服务效率。

基础设施智慧监测。建设覆盖电力、供热、燃气、防洪排涝等的智慧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泄漏与故障,显著降低城市基础设施事故率,有效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与韧性。

构建“车—路—云”深度融合智能交通体系,覆盖公交、物流、环卫等多个场景。康巴什区已完成2518台(套)路侧设备的部署,包括激光雷达、MEC、RSU等,新建智慧化路口146个,智能化信控路口120个,全息感知路口56个。

全民参与智慧管理。首创“扫码治理+积分激励”双驱动机制,通过“多多评·码上生活”平台,居民扫码即可上报问题、参与决策投票。引入“居民积分银行”,将环保、社区服务等行为兑换成商品或优先享受政策优惠,激发公众长效参与的动力。

多元共融,筑梦暖城,建设全龄友好宜居城市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出便利。作为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鄂尔多斯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已建设64个集文化、养老、托育、医疗、治理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实现步行15分钟满足全龄生活需求。通过政府供地、企业运营、居民受益模式,提升社区经济活力,带动消费增长。这种模式在神华康城社区得到了成功应用,2023年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为50个家庭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为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分层分类保障“住有所居”。累计筹建保障性住房12.3万套,覆盖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青年人才等群体。发布《服务暖城“新市民”0477系列措施》等政策,根据各类群体的需求和经济特点,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体系。

提升居住与社区品质。发布全国首部《高品质住宅小区评价标准》地方标准,改造老旧小区惠及超10万户,优化公共空间,如东胜1980老街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居民参与的改造方式,合理规划公共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提升周边102户居民的生活品质,直接带动就业超过700人,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对农村牧区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通村公路、农网改造等乡村振兴行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居住分散、偏远牧民的生活需求。

无障碍环境“全覆盖”。改造图书馆、火车站、公交站等378个项目及4000余处坡道盲道,实现全程无障碍通行。制定《鄂尔多斯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2021至2025年)》《鄂尔多斯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等政策、规划文件。推动儿童友好空间融入城市发展各项规划,系统构建儿童公园体系。建设并运营智慧养老监督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家政、助餐等多种便民服务。努力打造多元包容、安全便捷的全人群友好城市。

全方位提升鄂尔多斯的可持续性

通过这些创新行动,鄂尔多斯不仅实现了经济增长持续向好,还在就业创造、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彰显了“以人为本”“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全方位提升了城市可持续性,稳步构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生态韧性显著增强

治理荒漠化土地1.86万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分别达50%、85%,全市植被覆盖率70.33%,水土保持率61.4%。矿区复垦率达到100%,部分矿区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0%以上,微生物从535种增加至1435种,植物品种由10多种增至240种以上。固废利用率达75%,市辖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为此,鄂尔多斯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名单。

城市运行更智慧安全

城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服务人数超4.6万人次,显著降低事故率与碳排放,提升物流效率。

数字技术在保障城市安全韧性中得到深度应用,以供暖系统为例,通过智慧调控的方式,全年可减少碳排放13万吨,燃气安全监测预警平台自试运行以来,有效预警防范突发险情27起,在保障民生安全的同时,优化了城市能源供应相关的空间资源配置,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扩展“数字政务”服务能力,推广“免证办”和“无证明城市”便利服务,全市共梳理188项证明事项,384项证明材料实现免提交,近7万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政府机构管理平均耗时每周节省8小时,全程网办率和掌上可办率超过85%。截至2024年,“多多评·码上生活”平台注册超200万人,累计处理各类评价建议45万条,逐渐形成“全民共治—数据反馈—政策优化”闭环,该模式经验凝练成为鄂尔多斯市首个智能社会治理领域地方标准《积分制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平台建设规范》,已推广至全市应用。鄂尔多斯也因此获得了第13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SCEWC)“使能技术大奖”、中国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和“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人居环境与包容性大幅提升

“一刻钟生活圈”便捷服务全龄居民,普惠幼儿园覆盖率89%,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让33.3万人受益,2016—2024年,城镇/农村牧区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38.3/46.4平方米增至42.9/51.8平方米,以住房面积的稳步提升夯实宜居城市根基,城市发展惠及全体居民。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2%。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100%,行政村通光纤达到100%。老旧小区、农村牧区环境全面改善。目前,鄂尔多斯已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并入选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鄂尔多斯出门见绿 推窗见景 移步入园


社会效益与认可

“光伏+”沙漠综合治理模式累计带动超过10万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100多万人次就业机会,沙区农牧民收入增长近8倍。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2024年全市引进各类高层次和紧缺人才3590人,引进人数较上年翻了一倍,其中硕博研究生引进数量较上年同比增长40%。基本医保参保率超95%,失业率低于3.2%。如今,鄂尔多斯已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3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等。

不断升级推广“鄂尔多斯模式”

在建设可持续城市的实践中,鄂尔多斯将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智慧升级、民生改善视为有机整体,实现系统协同与机制创新,有效探索可持续城市建设“鄂尔多斯模式”,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以及世界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与启示。

首先,锚定四大核心要素:生态治理是城市韧性的根基,通过系统性治理将生态短板转化为韧性资产,生态修复不仅能改善环境,更能重构城市安全基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理承载空间;科技创新是转型引擎,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产业、治理与民生的核心驱动力;普惠包容是可持续核心,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将绿色发展红利转化为全民福祉;机制创新是长效保障,制度设计确保可持续动能不竭,通过制度创新平衡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实现自我造血与持续迭代。

其次,探索四大特色实践路径:(1)“光伏+治沙”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融合治沙、绿电、种养与富民,实现生态修复、减排与生计改善多赢;(2)“一刻钟生活圈”社区治理集成多功能服务,便捷全龄居民,提升社区活力与经济可持续性;(3)“城市智能体+全民共治”智慧治理模式以数据驱动决策,用技术保障安全,用平台推动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高效、安全、响应的城市管理;(4)通过无障碍环境规划引领与精细化改造,创建全人群友好、包容共享的城市空间。

未来,鄂尔多斯将继续探索和推进可持续城市建设,推广“光伏+”综合治沙模式,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优化全龄友好服务,深化“风光氢储车”绿色产业,并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总结、凝练和推动“鄂尔多斯经验”走向世界。


供稿|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

作者丨李欢倪,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7月刊

原文标题丨《鄂尔多斯:构建全民共享的可持续城市未来》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鄂尔多斯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