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夏光:全民护卫美丽河湖|光影生态

发布时间:2025-07-03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甘肃临夏暮色水影


在美丽河湖建设的新阶段,应重视发动全民社会的护卫作用,建立善待水、善用水的人水和谐共生关系。

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水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重点领域,这不仅因为水污染曾经是我国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因为水将可能成为高质量发展中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之一。


202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从以污染治理为主转向了美丽河湖建设的新阶段。


“行动方案”强化国家职能


“行动方案”突出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职能,强调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为此,“行动方案”部署了“巩固深化水环境治理、加强基本生态用水保障、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三大任务,以及“全面推进保护与建设”的保障措施。

其中“巩固深化水环境治理”部署了六项工作:提升入河排污口整治效能、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持水域及岸线干净整洁、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加强基本生态用水保障”部署了三项工作:着力保障河湖生态流量、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强化生态流量监测信息共享;“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部署了六项工作:推进水生生物保护恢复、实施湖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强化生境修复和监管、加强防洪排涝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满足群众亲水需求;“全面推进保护与建设”安排了四项工作:加强全过程管理、强化示范引领、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全民行动。

可以看到,这些任务基本上都是政府工作,说明在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的起步阶段,很多工作都具有公益性、基础性特征。

美丽中国时代“集结号”



长江马鞍山段水质优良


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行动方案”是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进行统筹综合治理的动员令和集结号。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基、生产之依。水是我们高度物质产品消费和生产中的支撑元素,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化学产品、钢铁制品、建筑材料、交通工具等,无一不是要消耗大量的水才能生产出来的,所以人类从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耗两种途径上高度依赖水的供给。没有足够多和好的水资源,人类甚至无法生存,遑论发展。

河湖是水的基本载体,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自然形态。人类沿河湖而居,是人对水资源依赖的必然结果。

人与河湖之间,是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河湖作为自然物理存在,其质量和数量是基本稳定的,而人类活动却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巨大变量。当人类聚集规模较小或人类生产活动规模不大的时候,河湖有足够的承载力或容纳力,在满足人类生存和生产需要的条件下还能保持自身功能稳定,这个时候人与河湖的关系就是和谐、可持续的。但是,在人类活动出现规模巨大、强度剧增的增长后,人类对河湖的需求和压力就可能超过河湖自身的承载和容纳极限,出现河湖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或退化。

今天我们就处在这样的情形之中,凡是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河湖之边,都布满了城市或产业,其规模和强度还在不断增加。为了获得必要的土地和水等资源,新的城区和产业开始向更偏远的河湖扩展。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诉求都随之高涨,相应扩大的经济发展活动也对这些自然资源提出了更多需求,二者叠加使我们处在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时刻之一。

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本质是建立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关系。所谓“和谐”,就是人类要尊重、顺应和保护水资源,因为在人与水的关系中,人是有意识和主动的一方,人水和谐只有通过人的主动行为来实现。所谓“共生”,就是人类要从水等大自然中获得生存资源,与大自然一同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前者称为“善待水资源”,后者称为“善用水资源”,二者合一乃和谐共生之义也。

善待水和善用水,这是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的系统思维。在“行动方案”中,水环境治理、基本生态用水保障主要是针对保护水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满足群众亲水需求等是针对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全民护卫美丽河湖



四川省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


“行动方案”共19条措施,主要是给各级政府部署安排工作的,虽然也在保障措施中提出了开展全民行动,但仅有简短数语。《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特别提出了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的“四全策略”,美丽河湖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部分,必然要贯彻全社会行动的总体部署。

在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中应该重视社会参与和全民行动,如果只有政府的“管”和“治”,没有群众的“护”和“卫”,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的速度将赶不上水资源消耗和退化的速度。将广大的用水群体组织起来变成有效的护水群体,就是使人民群众从美丽河湖的享用者升华为美丽河湖的主人翁,这是在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走群众路线、打人民战争的新实践,是永不过时的法宝。

社会公众对美丽河湖的“护”,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行为的调整改进,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减轻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河湖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恢复和保持在可持续的良好状态。

社会公众对美丽河湖的“卫”,则主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把美丽河湖视为自己的利益所在,守护美丽河湖权益,既监督政府是否在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中有所作为,也监督社会群体中是否有人损害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的成果,以主人翁态度与一切破坏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的行为作斗争。

具体而言,全民行动护卫美丽河湖,主要可体现为以下八字简章。

一是明理,即各种社会机构和知识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和平台,向广大社会公众普及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经济强的基本国情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人水关系,讲明我们必须走节水型、循环型生产和生活之路的道理,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支持党和国家推动绿色发展各项部署的内在自觉性。

二是遵规,即自愿和自觉遵守国家关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环保、美丽河湖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行为要求等,被禁钓的就不钓、被禁泳的就不泳、被禁足的就不入。不向河湖抛弃废弃物,不攀树折枝摘花,不践踏草地,不让儿童或宠物随地排泄。随时爱护一草一木一水,做自觉的生态文明人。

三是力行,即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清洁美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作贡献。例如,房屋装修中选用节水用具,生活中尽量节约用水,减少洗浴时长,尽量做到废水循环利用。采取简约节约生活方式,使用不对水环境造成富营养化效应的洗涤用品,尽量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避免浪费食物。维护滨水休闲绿道、滨水公园等亲水便民设施等。

四是公益,即力所能及地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增强美丽河湖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在单位、社区、家庭中,积极参加美丽中国、美丽河湖知识宣讲,特别是向青少年传播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主动参与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的社会监督和建言献策,关心身边水系的健康状态,及时向河长或有关部门报告河湖水质水量情况变动,等等。

总之,兵民是胜利之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行动方案”虽然是主要给各级政府部门安排部署工作的,但广大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无疑将极大地增强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的合力,收事半功倍之效。当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和共同行动时,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的目标将更加顺利地实现。


作者、摄影丨夏光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编辑丨李思楚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6月刊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光影生态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