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 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文|周晋峰  王岩青  唐玲


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描绘了这样一番景象:愚昧无知的人类为了消灭“大自然的敌人”大规模使用化学药品,导致大自然被污染、花草树木枯萎而死,鸟儿不再歌唱,河流失去生机。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死一般的寂静。蕾切尔·卡森在书中用大量有力证据证明了人类滥用杀虫剂的恶果,她呼吁人们放弃那些污染环境、让野生生物断子绝孙的做法。

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道:生物防治

长期以来,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我国普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但却往往治标不治本,并由此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粮食安全和健康危害等令人忧心的问题。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就指出,中国单位面积平均化学农药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5~5倍,每年遭受农药残留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其中严重污染达40%。

化学防治危害的严重性已被政策层面认知。2015年,农业部印发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并提出要在农药使用总量上实现“零增长”。

与化学防治不同,生物防治通常是指利用生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界的天敌,来实现针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较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几乎没有污染,是当下国际上广泛提倡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符合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

道法自然的“懒汉农业”

蚜虫,俗称蜜虫,对粮、棉、油、麻、茶、糖、菜、烟、果等经济作物有着很强的破坏性,被称为破坏性最强的害虫。王延静曾是深受蚜虫之害的农场主之一,直到2016年,一种全新生态种养模式、生物防治方法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带到他的农场。

“2016年以前,我们消灭蚜虫的主要方法就是喷洒农药,仅桃树从花期到收获需要喷施6~9次。后来慢慢发现农药对环境危害太大:粮、菜、水果等受到污染,农药侵入土壤、散逸空气、排入河湖,污染水体和水生生物,这些最终都导向人体。”枣庄市山亭区思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延静直言不讳。

依据蒋高明研究员提出的“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以生态之力恢复生态”理念,王延静将自己的70亩农场全部用于试验:停止使用化肥、农药,采用表面施撒有机物和果园生草;投放蚯蚓,疏松土壤;免耕不冬耕;采取自然堆沤。

“冬耕会杀死大部分瓢虫,而免耕则使瓢虫等昆虫得以保留在土壤缝隙中越冬,来年春季果树发芽初期,瓢虫就有一定基数,完全可以控制蚜虫。5月份以后,果树出现翅蚜,蚜茧蜂则可再次制约蚜虫。”通过几个简单的措施,果树的土壤里外就构建起一个完整平衡的生态链,农场因此实现各种昆虫共存共生、相互制约,做到了有虫无害。

作者单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