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气候变化与大数据可以擦出怎样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文|晏路辉


编者按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获取到海量数据了,随着监测手段越来越丰富,包括卫星、传感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每时每刻都在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山川、不用的设备以及不同的人身上产生。联合国平台、各国政府、科学部门以及私营部门都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获取数据。过多的数据,尤其是过度无序的数据正成为科学界、商界等新的烦扰。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并不缺少数据,但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翻译成真实社会中所能理解的语言;如何基于社会和人的基本需求开发数据来解决环境问题,正在成为新的挑战。数据是前提,但我们的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基于数据采取行动,而不是仅仅对数据进行分析。


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近些年,众多地区、国家和企业都宣布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甚至碳中和目标,欧盟和英国都宣布2030年达到碳中和,中国也承诺2030年比2005年碳强度减少60%-65%。目标有了,问题也来了,微观层面怎么实施?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工具,而大数据等新技术也正发挥着帮助人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独特价值。

大数据是指将数量巨大、杂乱无序的数据进行高速、有效加工,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技术。其实说大数据是新技术也有些牵强,几十年前就有了数据挖掘这样的技术,而大数据是数据挖掘技术在基础设施(数据处理时间和空间能力等)升级上的产物。数据量,无论是大还是小,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人的需求才是有价值的资源。例如疫情期间杭州采用的健康码,通过自我填报结合后台大数据验证的方式,为疫情防控,阻断传播做出了特别贡献。而本次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的短信查找近期访问地以控制疫情扩散的功能,也是把数据充分应用于业务场景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帮助社会系统提升了效率。中国的大数据红利时代也正在到来。

我们此刻的语境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环境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减少碳足迹以及提升社会系统的效率。大数据应用于气候变化的领域有很多,比如采集气象数据预测分析气候变化趋势、验证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等。Google利用卫星图像和数十年的海量数据对乌尔米亚湖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中国科学院利用大数据对地区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等;IBM通过大数据帮助Vestas提升风力发电机精准定位、实现最优能源输出的效果。

这些应用都非常有价值,但听起来似乎离我们每个人还稍微有点远,也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主要目的是希望分享和分析大数据在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中有哪些成熟或者潜在的应用,让数据助力我们每个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问题。我们并不缺乏数据,而是缺乏利用数据的工具,通过数据建立人与人、人与物就可持续议题的互动,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最高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笔者认为大数据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朝着这几个方向努力:高频、触手可及、有趣而有意义。

首先分享一个应用案例:高德近期与北京市交通委合作,在高德地图里推出了北京地铁公交拥挤程度的直观展示,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数据的共融合作来为民众提供低碳服务的案例。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低碳服务,因为乘客在知道拥挤程度后才可能选择更合适(体验更好)的交通出行方式。数据透明给了乘客乘坐地铁公交的更大可能,这样才更容易推动公众参与低碳环保,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参与低碳环保固然是崇高的行为,但首先也需要尊重人性,只有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行动才是最容易推进的,才能事半功倍。公共服务要努力做到不伤用户体验(当然也不追求奢侈),这才是当下推动低碳环保事业的金钥匙。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宁愿选择公交车而不是地铁出行的原因,因为至少很多时候公交并没有地铁那么拥挤。笔者一直也在思考,要让公众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中,首先是需要让其自发自愿地参与,而不是精神上的被迫行为,不是道德绑架。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