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于变革风口,重温“绿色经典”——追寻可持续发展历史轨迹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文|黄晶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起源有许多讨论,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个类别。一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以古代先贤的哲学思考作为开端。我国古代《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通玄真经》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中“思考人口与土地平衡的问题”、古罗马时代《沉思录》中关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的关系”等等,都被认为或被追溯为孕育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另一类则以工业文明时代的环境保护为起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但是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甚至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矛盾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吁和认识不断强化和提升,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首先是针对“发展”而言的,是对“发展”概念新的认识和升华,是对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的修正。工业文明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系统冲突的加剧,人类不得不对“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意义进行重新思考,并最终达成了转变发展模式的共识。如果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贯穿人类思想千年画卷若隐若现的水墨意境,那么可持续发展则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发展模式轮廓分明的现实路线图。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过程中,诞生了大量兼具文学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著作,也形成了一系列对全球行动发挥引导作用的研究报告和重要文件,它们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演进的时代注脚或可持续发展政治进程的历史碑刻。在这里我们把这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字作品称为“绿色经典”,本文将从理解“发展”问题的角度回顾这些“绿色经典”,从中探讨和追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走近自然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古至今从未间断。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美国开启了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大幕,工业的喧嚣和自然的宁静开始构筑一对新的矛盾,自然文学成为抒发和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

美国作家戴维·梭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体验和思考自然之美。梭罗曾独居瓦尔登湖畔两年,他说:“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地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够少走点弯路,以免等到临死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梭罗将这段经历中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洞察以及对人生的体悟写进了《瓦尔登湖》。1854年,七易其稿后《瓦尔登湖》得以出版。梭罗深受超验主义思潮影响,《瓦尔登湖》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朝拜”、对自然的崇敬更多服务于梭罗对生命内在价值和生命真谛的思索。梭罗以自然的体验者、社会的观察者和经验的分享者多重身份,表达了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解。投入大自然是梭罗觅求精神收获的方式,虽然出发点并不完全基于科学理性,但确实推动了人们对自然价值认识的深化。梭罗倡导的勤俭朴素、回归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生活方式,他劝说人们“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是多余的,而且还会阻碍人类的提升”。无论将此理解为梭罗对于精神充盈胜于物欲追求的主张,还是如环保主义者所解读的“有节制的资源消耗”,都应该承认《瓦尔登湖》对于启发人类与自然更好地相处起到了重要作用。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