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撒播一粒种子 “产业+动能”两开花—— 三峡集团“三峡种子基金”扶贫模式解析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文|牛江溶


编者按:

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因地制宜设计出有效的脱贫机制,实现精准脱贫是关键。

三峡集团在大量的扶贫实践中,尤其是在帮助金沙江下游库区脱贫攻坚,支持移民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新的精准扶贫路径——设立“三峡种子基金”,以“落实到村、帮扶到户、直到产业、集体所有、民主管理、有偿借用、滚动开发”的模式开展运营,鼓励群众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实现精准帮扶、有效造血。据了解,截至2020年8月,“三峡种子基金”投放率保持在95%左右,到期回收率达99.9%以上,借款2100多户,平均每户年增收5700多元,直接惠及2.2万余人。“三峡种子基金产业扶贫项目”也因此荣获人民日报“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奖”,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企业精准扶贫专项50佳案例”。

“三峡种子基金”究竟是如何因地制宜、精准帮扶,实现良性运作的?本刊邀请到“三峡种子基金”项目执行方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的牛江溶处长撰稿解析“三峡种子基金”的运作模式和独到之处。

 

聚焦产业帮扶 创设“三峡种子基金”

“种子基金”是宜宾市2009年创立并推行的社会扶贫项目。这一项目的运作模式,是在受援村设立“种子基金”,向贫困户、移民户发放低息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短、平、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基金采取“小额、低息、滚动”运作方式,实现保值微增值和良性循环。

为助力金沙江下游库区脱贫攻坚,推动库区移民后续发展,支持移民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逐步能致富”目标,三峡集团借鉴宜宾市“社会扶贫种子基金”的做法,在2017年探索设立了“三峡种子基金”,并在宜宾市试点实施。

为发挥投入到宜宾市的“种子基金”的资金效益和品牌效应,三峡集团按照整体布局、分步实施原则,对宜宾市50人以上的62个贫困和移民重点村,设立“三峡种子基金”,向每个村捐赠20万元,向贫困户和移民户发放低息贷款,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产增收。

“三峡种子基金”做到了资金归集使用、帮扶侧重移民,实现了精细管理,通过逐步总结经验,现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移民产业扶持的重要形式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项目。

“三峡种子基金”模式解析

“三峡种子基金”按照“资金归集使用、到村到户到产业、规范精细管理”原则,通过推行精准运行模式、制定专门管理办法、搭建联合协调平台、构建联动监管体系,确保帮扶精准、管理精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三峡种子基金”真正成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产增收的优秀产业帮扶项目。

首先,精准到村、到户、到产业。

宜宾市所在的川南大地,以山地为主,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地贫瘠,日照充足,适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三峡种子基金”实行“落实到村、帮扶到户、直到产业、集体所有、民主管理、有偿借用、滚动开发”帮扶方式和运作模式。在受援村设立“三峡种子基金”,向贫困户、移民户发放低息贷款,帮助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实现增产增收。

同时,基金采取“小额、低息、滚动”(20万元/村、借款不超过3万元/户、月利息3‰、贷款期原则上不超过1年)运作方式,实现基金保值微增值和良性循环。

贫困户借用基金发展产业,借贷利率远低于金融机构及民间借贷利率,借款风险低,而且基金申请方便快捷、使用灵活。

当地群众用“短、平、快”三个字总结了“三峡种子基金”的特点。“短”是雪中送炭提供发展生产急需资金;“平”是决策层在村上,乡里乡亲,知根知底;“快”是资金到位快。

其次,健全联动管理体系。

1. 联合协调平台。为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基金良性发展,三峡集团和宜宾市政府联合搭建工作协调机制,分别选派扶贫与移民工作人员,共同组建由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移民工作办公室和宜宾市扶贫开发局、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分会)等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指导、监督“三峡种子基金”运作和管理。

2. 联动监管机构。为抓实抓细抓落地,实施基金的县区对应成立或明确管理组织,项目实施村(社区)成立三峡种子基金管理组或扶贫开发组,具体组织实施。受援村所在乡镇、村(社区)两委履行监督责任。市、县区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分会(联络组)在市、县区扶贫移民局指导下负责日常监督和指导,环环紧扣,层层把关。

第三,监管严密 流程规范。

遵循“三权、五有、六个字”监管原则。受援村民对基金拥有集体所有权、民主管理权、生产自主权,基金监管有组织、有领导、有章程、有反馈、有监督,基金借用公平、公正、公开。

1. 制定专项管理制度。为确保基金项目安全运行、健康发展,提高帮扶效果,三峡集团与宜宾市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宜宾市“三峡种子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包括资金使用原则、用途和借用额度与期限、借款审批程序、占用费的收取与使用限额、监管组织、责任追究等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对基金项目进行精细管理。

2. 完善配套实施细则。按照《宜宾市“三峡种子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各相关县、村配套制订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明确各级职责,共同做好基金项目管理工作。

3. 资金专户管理。受援村的基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基金捐赠前必须签订捐赠协议,资金到村(社区)前必须做到“三落实”“一协议”,即管理组织、管理章程、银行账户落实和资金借用协议(村与县区扶贫开发协会签订借款协议)落实后,才能把资金划拨到村(社区)“三峡种子基金”专户。

“三峡种子基金”的实施效果与实践经验

“三峡种子基金”因地制宜、精准帮扶,让贫瘠的山地变成了群众主动致富的“金山银山”。小小帮扶“种子”,正在川南大地书写产业帮扶的生动故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精准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基金精准帮衬到村、到户、到产业,引导帮助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资金“输血”到基金“造血”,创新了帮扶方式。“三峡种子基金”就成了村民自己的“小银行”,解资金紧张燃眉之急,起到了“及时雨”作用。借助“金种子”提供的资金支持,当地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为了选择好、经营好项目,村民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考察学习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当地发展赋能。基金设立三年多来,管理精细、运行良好,群众接受度高、增收效果明显,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

运行模式可持续,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集体所有、民主管理、有偿借用、滚动开发”的运行模式,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使受援村(社区)真正拥有基金的集体所有权、民主管理权、生产自主权,既调动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自主管好用好帮扶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效保障了资金滚动使用。为了选择好、经营好项目,村民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考察学习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发展动力被激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基金捐赠到村,落实到产业,有效发挥“小资金”撬动“多产业”的杠杆作用。基金重点支持群众发展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还款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近年来,在基金的帮扶下,宜宾市葡萄园、李子园、龙眼园、茶园观光业等种植业不断涌现,养猪场、养鸡场、肉牛场等养殖业层出不穷,制酒作坊、农家乐、乡村休闲游等加工业和服务业相伴而生、接踵发展,乡村产业方兴未艾。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助力宜宾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基金健康发展,三峡集团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宜宾市“三峡种子基金”支持力度,对因乡镇合并新增的另外28个重点村设立“三峡种子基金”。基于此前的基金成功运作经验,“三峡种子基金”计划在攀枝花等地大力推广。


作者单位: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