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艳芳 于志宏
“你看那豪华的小轿车,漂亮的面包车,长长的公共汽车,载重的大卡车,还有那时髦的自行车,飞快的摩托车……五颜六色,川流不息,各显风采,如万花筒似的在我眼前闪动,真比看动画片还带劲。”
< iframe style="width:100%;min-height:480px;"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676g5vwnk">
上述的描述,来自一位视觉障碍人士。以往他们乘车时无法了解窗外的世界,如今触摸具有VR技术的车窗,他们可以和普通乘客一样,感受窗外的风景。
这款被称为“触觉车窗”的设计,由福特公司2018年5月发布。这种特别设计的车窗,能够通过摄像头捕捉到汽车周围的环境,并转化成玻璃上不同的质地、触感,最后通过特殊的LED灯在玻璃上进行窗外场景再现。这项新技术,不单是服务了视障群体,也让普通人能够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了解周围的世界。
这款触觉车窗设计,表明汽车智能化在改变出行方式和体验的过程中,还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除提升安全驾乘、人车交互体验外,还可以服务更广泛的群体,让智能化因强大的包容性而越来越有温度。
向智能化发展的汽车科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历经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是箭在弦上。从功能到智能的重大飞跃,让未来的汽车将不再仅仅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继个人移动场景、家庭场景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平台型应用场景。瞄准未来发展方向,各大车企、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智能汽车产业。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也明确了推动汽车科技向智能化转型的方向和措施。
2017年4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发改委2018年1月公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车基本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将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50%,到2035年中国将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
汽车智能化方向应“以人为核心”
一般来说,汽车的智能化是在在现有汽车技术基础上,增加先进的传感器识别技术(如雷达、摄像等)、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DAS及执行器等技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云等的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使之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和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实现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并获得良好的交互体验。
在传统的汽车产业,“安全”“舒适”“关注”是三大核心诉求。在此基础上,给三大核心诉求的体验带来质的提升,则应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一)让安全变“安心”
保障安全,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但传统汽车中的被动安全技术,难以让安全事故完全规避。而智能化下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使大幅消减安全事故成为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化可以通过实现车路协同、车车协同消减安全事故,进而让车主及车主的亲朋好友安心。
车路协同,大幅减少因为错误的道路判断而引发的安全事故。通过提供地图和位置信息服务,精准引导,将交通大数据分析与个人驾车偏好数据结合,实现最优路线规划,使道路安全和出行效率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
车车协同,大幅减少车辆相互之间的安全事故。通过车辆传感器检测范围的超视距感知,在车主因走神或者疲惫,出现缺乏对车辆控制或无意识状态的时候,车辆会发出提醒或者安全措施。
智能化还可以将驾驶场景与其他不同场景连接。与家庭场景连接,让家人通过数字连接实时了解你的出行信息,观测汽车的性能情况,实现车主安心,也让周围的亲朋好友安心。
可以说,汽车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出行安全,更是要努力实现让车主安心,让家人安心,让整个社会对道路交通安心。而这,正是科技向善的力量。
(二)让舒适变“舒心”
交通出行需求日增的当下,车内的舒适和方便程度也是车主选择的重要依据。
触摸屏是人车交互的核心部件。然而,这种主流的交互方式,虽然给车主带来了功能体验方面的升级,但同时也为驾驶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车主的注意力产生干扰。
智能化正在加速构建人车语音交互新方式,在车辆内完成一些事务的处理,让车主时刻处在一个舒心的用车环境。特斯拉在汽车交互领域的探索,将回复信息、缴水电费、远程会议等事务都可以在车空间内通过语音命令来实现,让车主既舒适,也舒心。
燃油私人车辆出行,总被贴上环境污染的非绿色标签。推动智能化和绿色低碳相融合,可以将舒适带到舒心的另一个境界。
丰田第二代氢能源汽车“未来号”以氢能为动力,汽车排放的不是尾气,而是水,实现了环保、“零排放”的绿色出行;不光如此,氢气价格比较便宜,且续航里程可以,使用便捷;此外,氢能源汽车还可作为移动电源,为其他用电物品提供用电所需。
(三)让关注变“关心”
如果说,让驾乘变得安心和舒心是汽车智能化竞争的“硬实力”,那么让汽车“关心”人,则是汽车智能化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往日,汽车行业和各大企业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会开展公益捐赠、技能培训、扶贫济困等社会关怀活动,对社会特殊群体予以一定的关注;而今,随着科技的助力,汽车智能化让这种关注转变为更进一步的“关心”。
正如福特研发的触觉车窗设计,汽车智能化正在让出行更有温度和情感。视障人士可以感受窗外风景,这种先前难以想象的场景,在汽车智能化下变成了现实。
由此可以看到,智能化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其强大的技术所带来的包容性,而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驾乘工具,从而给社会更多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而这,正是汽车社会文明的象征。
注重智能化发展方向,将助力汽车行业贡献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汽车产业再创辉煌的重要基石,也可避免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误区。
汽车智能化不等同于“大屏”,汽车智能化不等同于“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也不等同于“网络互联”,汽车智能化应“以人为核心”。智能化只是手段,目的是提升出行体验,为全人类的美好出行服务,创造新的出行文明。而这些,毫无疑问,需要各大汽车厂商、造车新势力在汽车智能化进程中把好脉、使对劲。应该如上所述,让驾乘更加安心、舒心,并由“关注”转向“关心”,让汽车更温暖,更具社会包容性。
未来,汽车智能化将会创造出更多汽车与其他各个场景连接的形式,这种连接注定是连接更多的社会属性。这也要求汽车和智能技术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承担更多责任,推动汽车智能化朝着更安心、更舒心、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