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湖是曾经的采煤塌陷地,如今已经建起了国家 4A 级景区湿地公园,环境优化,造福百姓
文丨本刊记者 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供图丨徐州市科学技术局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深化转型发展,破解了一批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难题,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逐步走出了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2022年11月4日,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大会召开,出台《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4 年)》,为徐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精心擘画了“行动路线图”,将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江苏经验、做出徐州贡献。
徐州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被赋予加快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难题、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的重要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新征程上,徐州市将如何达成使命、成为示范、贡献全球?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维芳。
CST: 近年来,徐州市在破解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难题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和经验?
龚维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立足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产业、生态、城市和社会转型,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破解了一批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老工业基地实现了凤凰涅槃。我市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蜕变,初步走上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强”的基础越来越稳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迈上八千亿元新量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进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升到57.3%、47.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成效明显。
“百姓富”——生活品质达到新高度。我们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补齐民生短板,“富”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在2022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5年增长52.6%,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5.13万人,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累计办好288项民生实事,投入162.5亿元将25.7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62所,招聘在编教师1.98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攀升,三甲医院增至12家,三级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改造城乡危房2.1万户,改善农房7.3万户,完成棚改7980万平方米,棚改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环境美”——生态修复展现新作为。我们矢志不渝打造中心城市、推进生态建设,“美”的名片越来越靓丽。国家先后确立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区域中心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实施450项城建重点工程,“米”字形高铁枢纽开通6个方向,地铁1、2、3号线组网运营,淮海国际港务区挂牌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优良天数比例提高22.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34.4%,成功摘得联合国人居奖,“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魅力精彩绽放。
“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底蕴得到新提升。我们坚持不懈抓好文明创建、加强社会治理,“高”的变化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域展开,“马庄经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获批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夺取全面胜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任务顺利完成,公众安全感提升了4.48个百分点,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CST: 徐州市是江苏唯一获批试点城市,也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您如何看待获批创新示范区对于徐州市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龚维芳: 我国共批复建设了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能成为十一分之一,是国家对徐州多年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新时代赋予徐州的新使命,意义十分重大。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作为典型的多省交界地区,徐州致力放大辐射优势,完成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协作、生态治理、服务共享。徐州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能有力促进要素加快集聚、资源高效配置、市场高度融合,增强省际边界地区洼地崛起的内生动力,更好地引领带动整个淮海经济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等多方面实现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徐州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徐州市获批创新示范区,有利于进一步争取国家、省资源支持,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全市共识、集聚全市合力推动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徐州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强市、区域中心”。
对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徐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在全国所处发展位次、发展阶段的特定性,决定了其面临的挑战、问题和短板与全国很多城市具有共性特征。徐州推动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徐州模式”。
对世界相似城市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徐州的探索与实践,同样对世界相似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可以向世界分享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徐州经验”。
CST:每个示范区都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被赋予不同的定位。徐州市政府是如何理解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独特主题的内涵与要求的?
龚维芳: 建设好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使命光荣且责任重大。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徐州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现徐州高质量发展。
积极创建国家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1+3+100”科研平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关键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关键瓶颈问题。
徐工集团已发展成为行业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的大型工程装备企业,书写中国制造新高度,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
建设好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持续增加技术创新供给,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实现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吸引人才落地就业、创业,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城市,为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样本和徐州经验。
CST: 徐州市在产业转型、生态转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经验。面对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与目标,徐州市将面临哪些可持续发展瓶颈与挑战?
龚维芳: 未来要把徐州建成可复制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样本,我们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近年来,徐州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如工业结构偏重和新兴产业发展偏慢的因素交织叠加、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等,已经成为制约徐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最突出的问题。
一是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我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大、重度塌陷面积占比高、整治模式单一;新增工矿废弃地急剧增加,生态环境风险隐患较大;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山体挖损、植被破坏、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增多,严重影响城市风貌和山林景观。
二是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我市着力培育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中,除工程机械外其他产业起步晚、基础弱,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总量偏小、人才总量和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等问题,源头引领性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产业技术、工艺水平、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较为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示范区建设中一一解决。
CST: 针对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等问题,徐州市在示范区建设中将如何发挥已有优势和经验进一步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龚维芳: 经过全市上下通力合作,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迅猛,以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优势创新产业为引领,带动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新兴和特色创新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活力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数智赋能加速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顺利,开放平台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下一步,针对这些瓶颈问题,徐州市在示范区建设中将系统谋划推进,突出主题特色、问题导向、项目牵引、开放合作。以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以产业为支撑,实施产业转型和竞争力攀升;以生态为底色,实施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以民生为根本,实施社会保障治理效能提升。具体而言,将重点开展“四大行动”。
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行动:针对生态修复问题,实施工业遗留地块修复、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采石宕口治理、深地空间建设与示范、中心城市生态功能提升五大工程,制定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等。
产业转型和竞争力攀升行动:以新兴产业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技术、重化工业整治与优化技术、数字服务技术、绿色循环技术为支撑,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整治、生产性服务业增效、现代农业竞争力提升等若干工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社会保障治理效能提升行动:针对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创业环境难以适应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等问题,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就业促进、全民社会保障提升、创业支撑平台打造四大工程,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行动:针对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四大工程。
CST: 示范区建设对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和推进方式上提出新要求。徐州市政府领导班子将如何理解和适应这些新要求、做好示范区建设工作?
龚维芳: 徐州市是全国11个示范区中唯一一个综合性示范区,建设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三年时间内要实施“四大行动”、18项工程并完成40个指标的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做好示范区建设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答卷”意识,围绕一个主题,抓住“创新”“可持续”两个关键词,最大力度推动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主要围绕以下三点。
一是提高站位、找准定位,坚决扛起示范区建设责任担当。深刻认识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将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工程加以推进。
二是突出示范、重点重抓,积极打造可持续发展典型样本。加强统筹谋划,锚定主攻方向,围绕“四大行动”,提速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落实。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示范区建设动力活力,努力打造一县区一示范、一领域一典型建设样本,总结推广建设经验。
三是强化责任、凝聚合力,努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好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一个创新的事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需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机制、严格督查考核等措施汇聚建设合力,将难得的政策机遇、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共同努力打造徐州样板、贡献徐州经验,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CST: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上,徐州将以怎样的姿态和举措擘画城市高质量发展并贡献SDGs的新蓝图?可以为中国同类城市提供哪些示范?
龚维芳: 作为江苏唯一同时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地级市,徐州肩负着探路攻坚、转型出关的重大使命。徐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抓住用好这一战略机遇,紧扣“一个主题”,聚焦“两大瓶颈”,扎实开展“四大行动”,持续强化“五大保障”。
围绕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以及高质量发展三大核心主题,统筹资源、深化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主导产业融合互促,优化区域创新网络,打造一流科技创新载体;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揽,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数实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创“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范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徐州将示范区建设与“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形成示范效应,奋力把“创新”变成“示范”,把“先行”变成“先成”,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江苏经验、做出徐州贡献。
— END —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4期
原文标题丨《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徐州模式”——访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维芳》
编辑丨王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