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张九天: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3-03-02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张九天

编者按: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之后,我国深化实施减缓和适应两大策略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相较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出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等任务举措。本文围绕此政策背景,就气候变化风险不同维度的认识进行解读,同时建议企业应积极开展相关行动应对气候风险,并将其转化为发展的新机遇。

2007年,《巴厘行动计划》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即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减缓和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两个主要领域,全球围绕着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共同推动这两个方面工作的进展,以最终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愿景。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就减缓和适应来讲,不同程度的措施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经过几种组合对比发现,最理想的结果是减缓和适应并重,持续推进,才能对气候变化工作产生完整的协调推动效果。

全面认识气候变化风险

从经济社会维度来看,气候变化风险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是排放风险,包括过去的排放,现在的以及未来的排放,其所造成的风险对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系统都会产生一些直接影响。在未来应该通过尽量压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给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降低一些难度。即便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压低,过去已经形成的因为气候系统的惯性所带来的未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法消除的,因此,通过气候适应应对面临的风险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是直接风险,涉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洪水和高温极端事件的影响。

三是系统性风险,直接气候影响可通过粮食市场或金融市场等复杂系统进行传播并触发风险级联。现实世界是高度关联、高度网络化的,在某一个节点上产生的一些不利因素,会随着相互交织的作用传递,所造成的结果很难预测。

举个例子,北京早晚高峰经常遇到堵车,究其原因,可能是某一个环路上的某一个立交桥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堵车,然后造成其他相关联的环路都出现拥堵。气候变化的风险如果放在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中来看,它所蔓延出来的非线性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区域层面来看,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几大经济圈在过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下,都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损失,而且随着财富更多地向发达地区集中,也就意味着面临的损失风险会进一步加大。此外,比如暴雨、洪涝等常态化的突发事件也需要高度关注,这些情况与企业的生产力布局和物流发展都有关系。

高温下的劳动者

从劳动力层面来看,高温对于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极大,对于老年群体会增加慢性病发病率,对于中青年群体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气候变化问题不是独立事件,要从经济繁荣、社会风险、人类健康、国土安全、生存风险等方面,以全局视角认识气候变化风险。

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已经初成体系

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从政策层面已提出很多相关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气候变化纳入非传统安全范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在实践层面,过去几年全国很多地级城市开展了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和海绵城市试点,例如在广西进行红树林保护,在荒漠化地区开展生态修复试点,也取得了许多经验。部分城市将基于气候适应性和科学定量评估的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例如,北京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并落实到标准规范中,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同时,气候服务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都提供了越来越强的支撑。例如,上海从影响轨道交通的极端气候事件、暴露度、脆弱性三个方面着手,构建轨道交通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整体来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已经初成体系,从国家层面到各个部门,在各自的相关工作中都已经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些要素和行动要求。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以及财政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这是在过去2013年提出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基础上做的一次更新,一是进一步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定位和目标;二是明确适应的行动,多层次、多领域来开展适应行动;三是提出一些相关的保障机制,包括协作能力建设、成效评估等。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出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综合防灾减灾等任务举措;

二是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分别明确了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重点领域适应任务;

三是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并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区域差异,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

四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和部门协调,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财政金融支撑、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保障措施。

加速气候适应行动,在风险中发现机遇

适应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各级政府的推动,各个行业企业也逐渐感受到气候风险的重要影响,开展相关行动加以应对。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减缓有关,二是与适应有关。

相比于适应,企业对减缓的关注更多一些,一般国际上称其为转型风险,即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趋严下,各个行业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利用业务优势达到可持续的增长。

与适应有关的风险为物理风险,就是气候风险对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活动等造成的影响,这些会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目前金融领域正在加快推进气候相关风险的披露工作,将促使企业在上市、融资的过程中进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目前关于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特别是在物理风险的披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被逐步重视。

气候物理风险评估有三个影响因素,分别是气候灾害、暴露度、脆弱性,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适应措施。以建筑为例,如果将房子建在风险较大的地区,显然增加了暴露度,如果建在同一地区,茅草屋的脆弱性比钢筋混凝土房子势必要高。

企业适应气候变化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开展行动。一是降低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暴露性,改善健康、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福利和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适应能力;二是制定适应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各个层面上开展适应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多样性的利益诉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预期;三是实现气候恢复力路径和转型,走适应和减缓结合起来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三方面行动

除了被动地做一些管理外,企业更需要以积极的眼光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比如将提升气候韧性和发展结合在一起,创造更多机遇。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例,有评估认为建立韧性的基础设施,平均投资1美元可以获利4美元,虽然这与通常意义的获利不完全一致,但还是可以发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机遇。

增强气候韧性的路径包括三方面,一是推进气候数据信息的应用服务;二是建设韧性基础设施;三是构建韧性的气候投融资体系。这三方面对于企业来讲都存在很多机遇。

关于气候信息的应用服务,以气象或者气候数据为基础,产生气候服务,对于各个领域都将起到支撑作用。世界银行的评估显示,气候服务每投入1美元就有价格25倍的“三重红利”,仅天气预报服务每年就能为全球经济贡献1620亿美元的体量。除了天气预报外,还有更多的信息需求,如果与供应链、生产力布局、提高韧性相结合,对于经济社会的贡献比例会更加突出。

关于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强调智慧和韧性,目前也有一些关于气候基础设施认证的规范,都被纳入ESG治理的范畴。随着欧盟将ESG纳入立法,未来会得到全球更多的关注。

关于气候投融资体系,企业也需要考虑如何加强自身气候风险评估和披露工作,未来可能会像ESG一样成为合规的重要部分。

总体来讲,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关注气候风险对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在提升气候韧性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机遇,服务各行各业气候风险的应对,提升整个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END ·

作者丨张九天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1-2期

编辑丨李思楚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气候变化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