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秋蓉
人物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及其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国际环境遥感委员会主席、“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曾任国科联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
进入2020年,全球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完成只剩下10年了。要实现这一目标,亟待各国共寻良策,加速行动。
而科技正是落实SDGs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和作用正在日益凸显。早在2015年联合国就启动了技术促进机制(TFM)以凝聚科技界、企业界和利益攸关方的集体智慧,支持和促进实现 SDGs,使全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是这一机制的践行者和贡献者。
近年来,中国积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9年9月,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对国际发布首份《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这份报告所呈现的技术方法和分析成果可为其他国家落实SDGs带来有益借鉴,为解决更多全球性与地区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编制这份报告的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2018年5月被联合国秘书长聘任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是2019年12月启动的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 “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SDGs实现的战略研究”负责人。他在短时间内从一位中国科技界的知名学者变成了一名科技助力全球SDGs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全球在实现SDGs进程中面临哪些严峻挑战?中国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更好地贡献SDGs,本刊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郭华东院士。
他在访谈中明确地提出,一方面政府决策者要建立高层共商协同推动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要主动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与SDGs有效对接,这是推动2030全球愿景实现进程的重要契机。
SDGs面临着严峻的科技挑战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是2015年9月193个国家一致通过的全球行动计划,旨在携手合作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该议程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由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组成。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愿景充满挑战。
“联合国很早就预测到科技的重要性。2015年7月通过了技术促进机制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服务包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内的目标。2018年,我非常荣幸被中国政府推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候选人并成功当选,这说明联合国很看重我国在推动SDGs中的作用和贡献。”郭华东表示。
“我个人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和中国提出的创新驱动理念相似,都是用科技支撑发展。联合国设立的技术促进机制由联合国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跨机构任务组、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协作论坛以及网上平台三部分组成。10人组的使命是与上述三部分密切合作,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促进机制进行咨询、评议、协商,服务技术促进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通过这两年的工作,郭华东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中的科技难题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数据缺失是最艰巨的挑战之一。“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1月在全球启动,这就意味着需要对过去17个目标和169个子目标在全球各国的现状和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摸底,更需要对未来目标进展和变化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和评估,从而科学评估全球SDGs执行情况。而这项工作就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撑和评估方法。”
目前这169个子目标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既有数据又有方法,第二类是有方法没数据,第三类是既没数据也没方法。目前只有大约45% 的 SDGs 指标既有方法又有数据,约39%处于有方法无数据状态,还有多达 16%的SDGs指标既没有统一的方法也没有数据。
“实际情况是,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的阶段和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存在各种差异。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对数据获取和处理、发展指标监测和评估方面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来,都存在极大的挑战和需求的紧迫性。为此,各国自身在落实SDGs中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并通过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科技共享、数据共享,加速落实SDGs进程。”这是郭华东认为目前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在郭华东看来,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让一个人掉队。只有科技领先的国家通过国际合作把科技创新成果主动分享和造福科技落后的国家,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在全球实现2030年愿景。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SDGs这一宏伟目标无法实现。”郭华东明确指出,“另一方面,科技无国界,要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助力SDGs的巨大潜力,就要打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科技壁垒和知识封锁,让人类共享科技进步成果。而这也是当前加快实现SDGs进程的最有效途径。”
地球大数据提出新支撑新视角
2019年,对于郭华东而言,是一个收获之年,也是突破之年。一份凝聚了他带领中科院100余位科研人员撰写的成果——《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作为中国代表团在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发布的4份文件之一和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的2份正式文件之一,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极大关注,为此也更加坚定了他对地球大数据未来助力SDGs实现的信心。
2018年1月1日,中科院启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他被任命为专项负责人,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129家科研单位的1200余名研究人员参与,努力为“一带一路”“美丽中国”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内外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就是该专项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这份报告的独特价值到底在哪里?郭华东表示,它展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和政策决策的探索和实践,揭示了有关技术和方法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新视角、新支撑”。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郭华东带领团队针对SDGs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多源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方法,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6个目标下的20个指标进行剖析,深入研究从全球、区域、中国到典型地区四大尺度的典型案例,构建了全球和区域SDGs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的SDGs全球和国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