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当好可持续发展的“领头雁” ——访河北省承德市副市长郭士刚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文|本刊记者  王秋蓉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给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承德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6个示范城市之一。

一年多来,承德创新示范区建设已从开局起步转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今年9月,河北省在承德市组织召开了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承德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了哪些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承德如何擘画创新示范区未来发展蓝图?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河北省承德市副市长郭士刚。

 

对话:

 Q |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A |  郭士刚

 

破陈出新,发挥“绿色发展指挥棒”作用

Q :承德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创新示范区,对于承德而言完成这一目标的优势和挑战在哪里?

A :承德是华北生态绿色屏障、京津冀重要水源地和塞罕坝精神发源地。一直以来,承德秉承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我们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在多年的有益探索中积累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承德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优势所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作出“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的重要指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承德列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塞罕坝林场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模式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近年来,承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抢抓协同发展新机遇,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医疗康养、钒钛新材料及制品、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大数据、清洁能源、特色智能制造“3+3”主导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承德还围绕生态保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是全国首个公开自然资源资产和河北省第一个围绕生态进行立法的地级市,与京津探索开展了跨区域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交易,推动建立了滦河潮河流域上下游生态横向补偿机制。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建设创新示范区面临着诸多挑战。承德是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级市,局部生态环境相对敏感脆弱;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绿色产业培育尚需提速等问题有待破解;建设创新示范区所需的长期大量投入,对我们来说也面临较大压力。

Q :创新示范区的目标是打造可持续发展中国样本,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具有很大挑战性。承德市党政领导班子是如何迎接挑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的?

A :建设创新示范区,为全国同类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开辟新路、做出示范,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党政领导班子必须转变理念、开拓视野、破陈出新,当好“领头雁”。

一是提高干部队伍思想认识。成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开设专题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提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强化可持续发展刚性约束。编制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规划,突出生态立法,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河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省市政策深度整合,挖掘政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对实现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四是创新考核评估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差异化绩效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系列制度,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严守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这些都是承德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益尝试。

实施四大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Q :过去这一年半的时间,承德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A :一年多来,我们以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在破解“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精准稳定脱贫难度大”瓶颈问题上精准发力,重点实施了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培育、精准扶贫脱贫、创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华北领先。坚定不移建生态、保生态、营生态,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打造了“天蓝、山绿、水清、土净”的一流生态环境。国家森林城市申创成功,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9.4%,是华北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全市19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京津冀领先。1-10月份,市区PM2.5平均浓度达到了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持续优化。

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把“3+3”主导产业和县域“1+2”特色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产业:集中打造“一号风景大道”、武烈河百里休闲旅游带等7条精品线路,国家冰上训练基地、长城文化公园、“避暑山庄之夜”等40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初具规模,“承德好礼”促进“后备箱经济”快速发展,“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钒钛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坚持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主攻方向,实现钒产品产能占全国的34%、占全球的16%。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功能饮品等10个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及深加工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中国北方最大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大数据产业:实现与北京数据传输“同城化”,全力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核心支撑城市”。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85%,是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市。特色智能制造产业:以仪器仪表、智能输送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为重点,加速向园区聚集,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县域“1+2”特色产业呈现出特色化、集群化、集约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精准稳定脱贫难度大”是我市创新示范区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持续打好八措并举“组合拳”,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7个贫困县(市)、93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5.1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三农”工作全面进步。

四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制定出台“1+9+N”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2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1家,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达到264个,2019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1.8亿元。

Q :创新示范区建设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成效突出,这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承德市政府是如何鼓励和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创新示范区建设的?

A :企业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创新示范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积极鼓励和大力吸引各类企业全方位参与到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来。

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三创四建”“走千企帮万家”“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等活动,全面推进“承德办事一次成”,简化审批流程,实行“不见面审批”和容缺办理,实现政府工作服务站、政府服务代表企业全覆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动力活力全面迸发。二是大力创新招商方式。创新开展电话招商、网络招商、视频招商,取得良好效果。举办“百家央企京企进承德”“百家津企进承德”等活动,一批签约项目相继落地。三是全力加大政策支持。在河北省科技厅的指导支持下,我们设立了创新示范区科技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科技研发,推进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形成典型模式,讲好“承德故事”

Q :承德市的长远任务和目标是打造具有承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目前打造了哪些模式可以推广和复制?

A :承德创新示范区建设聚焦“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主题,着力破解“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精准稳定脱贫难度大”瓶颈问题,为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承德经验”。

一是生态建设的“塞罕坝模式”。围绕生态产业化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搭建市场运营平台,做大做强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突出碳汇经营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生态有机农产品、苗木生产经营、造林绿化五大板块,促进形成生态市场化经营新格局。

二是精准扶贫脱贫的“承德模式”。构建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产业扶贫模式。打造“雨润工程+远程医疗”健康扶贫模式,累计为2.8万名患者节约费用1000余万元。推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户13.13万户。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带动坝上地区16.6万人走上了旅游脱贫致富道路。

三是“承德山水”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立“承德山水”品牌运营公司,倾力创建和打造“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兴产业、壮基地、扩规模、拓市场、富百姓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已有816种产品纳入了“承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平台,怡达、神栗、隆泉等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

Q :即将进入“十四五”,承德市政府对于下一步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哪些重点计划和推进思路?

A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三区一城”发展定位,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实施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优越、绿色产业优化、百姓富足安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

一是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集成应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治理等技术措施,重点实施造林增绿提质、流域水生态改善、风沙源综合治理等工程,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提升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二是加快绿色产业培育。加强“3+3”主导产业核心技术科研投入和先进技术应用,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和壮大绿色产业集群。

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繁荣乡村文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重点实施创新主体壮大、创新载体建设和创新人才支撑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型企业,加快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推进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形成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我们将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在践行“两山”理念、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示范,讲好可持续发展的“承德故事”。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