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机组安装工作全部完成,今年将迎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的关键节点。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世界在建规模最大、建设难度最大、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工程……提起白鹤滩水电站,通过一连串“最”的冠名就能感受到这一“大国重器”的磅礴魅力。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不是结束,开发建设这一工程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三峡集团”)表示,水电站还有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建设好当地生态,改善当地环境;二是充分利用大水电能源走廊,进一步开发利用当地良好的风光清洁能源资源。这些举措无不透露出中国三峡集团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前不久,中国三峡集团改革调整总部机构,专设成立社会责任办公室,成为继3月中旬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之后,首家宣布在总部机构专设社会责任职能部门的中央企业。可见,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已经内化为企业的发展逻辑。
在近日发布的《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中国三峡集团对其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披露,也为其他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行动标杆。据悉,这是中国三峡集团自2010年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制度以来,连续发布的第十二份年度报告,也是专设社会责任职能部门之后,发布的首份报告。
可持续理念历久弥新
——初心如磐的坚持和与时俱进的变革
中国三峡集团因三峡工程而兴。建设三峡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将兴建三峡工程摆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1986年,党中央经过重新论证,最终形成了“三峡工程上比不上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1992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酝酿了七十余载的三峡梦终于破茧,全国上下为之振奋。4万余名建设者云集三峡,他们怀揣“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水电报国理想,上演了一场“团结协作、众绘宏图”的“群英会”。
历经近30年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中国三峡集团初心如磐,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三峡精神历久弥新,提炼形成以“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为核心的三峡精神:治水兴邦、造福人民的担当精神;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求实精神;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团结协作、众绘宏图的圆梦精神。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气候变化加剧、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以三峡精神为本,中国三峡集团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使其能够在应对全球挑战时稳健前行。
在今年的报告中,中国三峡集团呈现出了“四大走廊”与“六大作用”相结合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实施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两翼齐飞”,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承担基础保障功能,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带动中国水电“走出去”中承担引领责任。努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好造福人民。
此外,报告还重点披露了中国三峡集团在推动“双碳”目标、清洁能源、生态友好、乡村振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行动和成效。彰显出中国三峡集团面对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以及将挑战化为机遇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清洁能源助力“双碳”目标
——从大水电到多能互补基地建设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我国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在各行各业掀起了助力碳中和的热潮,各大头部企业纷纷发出自己的承诺。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中国三峡集团提出了“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
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实现减排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中国三峡集团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中国三峡集团探索出了可持续贡献“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是做好扩增量,打造沿江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三峡、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超级工程陆续建成,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业务多头并进,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
二是加强锻长板,开展产业示范与整合升级,统筹推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业务,当好绿色产业链“链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
三是做好碳管家,使用金融工具和市场工具,发行碳中和债券、统筹排放和减碳资产,着力推进大水电的碳配额与绿色清洁认证实现机制,帮助重点优势区域分析诊断问题,提出实现碳中和的解决方案。
报告披露,截至2021年底,中国三峡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超3400亿千瓦时,位居国内第一。这是中国三峡集团已有的成绩。
现在以及未来,“着力筑牢大水电的基本盘,大力推进海上风电,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加快推进光伏资源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持续推进清洁能源相关技术研发”,是中国三峡集团的承诺,也是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的力量。
生态友好共建长江生命共同体
——管网一体的长江大保护三峡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与实施清洁能源一起,中国三峡集团从事的长江生态环保事业形成“两翼齐飞”的战略,事关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长江是中华民族生命的发祥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也是水电能源的根本,中国三峡集团因水而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沿江的一方水土。为此,企业探索形成了“城市智慧水管家”和“城市综合能源管家”模式,对城市供水、排水、管网、防洪排涝、河湖等涉水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目前,安徽芜湖、湖南岳阳、江西九江、湖北宜昌四个城市已经形成试点,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将在更多城市铺开,成功诠释了“打造沿江最大绿色生态走廊”这一战略的意义所在。
此外,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另一大方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的5月22日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沿江城市居民一样,长江流域也是动植物的家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三峡集团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发布了《生物多样性报告》,这也是其发布的首份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专题报告。
根据《生物多样性报告》,中国三峡集团秉持“全流域、全生命周期、开放共享、创新系统”的环保理念,自1993年三峡工程建设伊始就不断推进生态修复与物种保护工作,从水生到陆生、从长江到海洋,努力构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以中国三峡集团乌东德水电站首创的尾水集运鱼系统为例,工程这设计之初就着手规划集运过鱼系统,以减缓电站运行对相关洄游鱼类的阻隔影响。该系统能够重点针对产漂流性卵洄游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等目标鱼类进行收集、提升、暂养、转运,最终放流至库区合适江段。截至2021年底,该系统成功集运45种鱼类,累计集鱼数量10322尾,单日最大集鱼量1914尾,有效促进了乌东德水电站区域珍稀特有鱼类的洄游迁移与遗传交流。
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尾水集鱼站
在拯救濒危物种方面,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就是专门为这个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物种而设立的。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技术获得成功,10000尾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数量为历年最多。
放归长江的中华鲟
在呵护珍稀植物方面,中国三峡集团坚持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育种与野外回归等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长江中上游区域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保护研究工作。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由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保护的植物种类已超过1300余种。2021年,向家坝水电站“向溪区域珍稀植物园”开工建设,进一步保护金沙江下游可能受工程建设影响的特有珍稀植物。
乡村振兴展现央企责任使命
——多维行动支持帮扶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也是两大历史性任务的交棒之年。中央要求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也是作为央企的责任所在。
经过多年的摸索调研,中国三峡集团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对口支援、援疆援藏援青、库区移民帮扶、川滇少数民族帮扶等工作,呈现出政治站位高、资金投入大、工作做得实等特点,已经连续第四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考核评价中获得“好”的评价,并在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中位于第一方阵。
报告显示,2021年9月,中国三峡集团在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开展的首届初中“三峡励志班”直升率达50%,高中“三峡励志班”本科上线率81%。10月到11月,“三峡娃娃行——千名学生红色行”主题研学公益活动在多个帮扶区域举行,1132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到了水电科技和清洁能源等科普知识。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中国三峡集团将继续坚持贯彻“四个不摘”,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聚焦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创新帮扶方式,积极推进乡村新能源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助力推动农村全面振兴。
2022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期待中国三峡集团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造更多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也期待更多企业以更实际的行动,贡献更美好的世界。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李思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