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ESG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24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李岚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是三个基于价值的评估因素,旨在评估和管理评估企业业务和投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是否完善。ESG原则与包括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在内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念高度契合,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参考指南,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共识。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为了共谋未来齐头并进,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强化规则标准“软联通”,实现各国人民“心联通”,树立中国企业负责、绿色的国际形象。“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这三个战略性目标清晰地为中国“走出去”企业规划出了发展方向。

“高标准”在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四个方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具体指向。强调中国“走出去”企业要积极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推动在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完善、优化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到合法管理、有法可依。以此不断提升管理模式和属地化进程,更加流畅地深化价值链上的合作,通过互联互通破解逆全球化潮流和“发展鸿沟”。

“可持续”要求中国“走出去”企业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公司主营业务经营,同时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中国“走出去”企业应在绿色建设、科技创新、风险防控等领域投入更多精力与财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惠民生”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造福百姓。中国“走出去”企业应当注重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民众受益的民生工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ESG规则

ESG规则作为国际范围内运用广泛的评价系统,旨在从环境、社会、管理三个层次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引导企业树立保护环境、回报社会、有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这与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三个具体目标高度契合。

ESG规则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环境(Environment)强调企业经营和建设应当关注涵盖大气、水、土壤、废弃物、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环境保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系统普遍较为脆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近年来部分国家推出“绿色新政”,将投资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战略选择。因此,中国“走出去”企业应践行ESG理念,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关注企业活动对东道国的环境和气候影响,赢得政策银行绿色金融投资支持的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绿色伙伴关系,共赴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

ESG规则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可持续性。社会(Social)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等重要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这一理念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惠民生”目标吻合。中国“走出去”企业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保护当地文化,塑造友好、包容的中国企业形象,促进与当地社会各界人心相通局面的构成。通过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安全、制定合法的劳动规范、构建和谐健康的社区环境,实现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的转型,真正做到和谐发展、互利互惠、造福于民。

ESG规则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可持续性。治理(Governance)意在提升企业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反腐败、制度能力、透明度等方面的表现。ESG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管理框架,支持企业优化管理和风险防控系统,形成有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从而提升财务稳定性和经济可持续性,实现“更高的投入效益、更高的发展韧性”,达到“高标准”的目标。

ESG赋能中国“走出去”企业基础设施项目

自 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许多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建设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项目,为所在国家、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践行ESG标准,强调完善治理架构,加强环境、社会风险识别和管理,注重带动当地就业、产业发展及民生改善,其间涌现出很多亮点实践。

在环境方面,中国“走出去”企业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注重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控制,贡献生态保护,追求环境可持续。比如,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首条标轨铁路,也是一条绿色繁荣之路。为了将项目的环境影响最小化,中国路桥从项目规划、执行和运营的全流程严格遵循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要求,建设大型野生动物穿越通道14处、桥梁61处、涵洞600处,最大限度降低对野生动物栖息和迁徙的影响,维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在社会方面,ESG信息披露规则和评价体系的完善促使中国“走出去”企业有意识搭建与利益相关方开展透明、妥善、因地制宜沟通和互动的机会,获得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增强文化互融程度,推动对外合作项目和谐有序发展。比如,上海建工集团在加蓬开展的奥耶姆体育场项目中,项目经理徐东林带领同事深入研究了当地的劳动法律并制定合理的劳工制度,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就业机会;建立严格的生产安全制度,开展丰富多样的员工安全培训,提供种类齐全的劳保用品,切实保障了当地员工的安全;针对加蓬疟疾高发的卫生问题,项目部按规定积极整治项目卫生,灭蚊灭蝇、消除积水,为员工和社区邻居提供卫生知识科普和义诊服务。得益于对员工和社区邻居的用心关怀,项目部获得了当地人民的理解与好评,在项目按时保效完成后,徐东林同志荣获加蓬政府授予的国家骑士勋章。

在治理方面,ESG成为中国“走出去”企业优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指引。通过构建更全面、合规、平等的管理框架,中国“走出去”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提质增效、行稳致远。比如,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项目中专门编制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治理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完善的评估、考核、改进机制,印发了12项应急预案,针对埃博拉疫情等突发事件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撤离预案、隔离预案。中国港湾通过建立合法、合规、有效的管理体系与风险预案,塑造了中国“走出去”企业负责任的优秀形象,受到当地政府、媒体及居民的一致好评。

挑战和建议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对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也成为迈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同时,政府、资本市场、国际机构、社会组织、媒体等各方对ESG的关注进一步提升,逐步将ESG风险因素纳入金融可持续评估体系。这都要求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进一步加强ESG建设。但中国引用ESG体系较晚,暂未出台统一的披露机制,导致中国“走出去”企业在实施可持续管理体系与ESG指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ESG标准和要求暂未全面融入企业海外项目管理体系,导致工作系统性不强。其次,虽然中国“走出去”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方面有一些亮点实践,但系统评估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项目后续的管理和可持续性评估有待完善;再次,中国“走出去”企业与当地社区主动沟通、促进多元交流融合的工作和成效仍待加强;最后,中国暂未形成常态化的ESG沟通与对外披露机制,导致政府和公众较难对企业实施有效、及时的监督。

针对以上挑战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是优化企业治理。加强ESG高层治理,完善ESG管理体系,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有效管理企业在海外面临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特别是在对外工程项目竣工后,应该与当地政府达成监管协议,持续监控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及时调改技术手段保障项目可持续运行,也为后续对外工程项目开展积累宝贵经验。

二是加强社会因素识别与管理。中国“走出去”企业应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地理环境、信仰习俗、居民文化等社会因素,切实规避可能风险。重视跨文化交流,搭建透明且适宜的属地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提升沿线区域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度,构建互联互通、民心相通的合作基础。

三是加强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中国“走出去”企业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ESG政策和标准对接,在项目中自觉承担环境责任,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表现,提高绿色生产意识。力所能及地为属地利益相关方提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支持,用“绿色之笔”共绘“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图景。

四是加强ESG沟通与信息披露。建议政府和各级监管部门合力制定中国“走出去”企业“一带一路”ESG规范指引文件,建立涵盖环境和社会风险信息的“一带一路”投资数据库。建议中国“走出去”企业建立常态化的ESG信息披露机制,定期发布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信息披露促进ESG管理表现提升,让ESG真正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文章发布:
文章关键词: ESG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