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块内容信息

推动更多公众参与低碳绿色消费 让可持续生活成为习惯

发布时间:2022-06-23来源:作者:

文 | 张伯驹

自然之友理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委员

 

2018年,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编制并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对于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起到重要作用。2020年,全国在面临新冠疫情考验的同时,也迎来“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这样的宏伟目标,不仅仅体现在产业层面,公众层面的低碳消费和绿色生活也是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对于公众参与低碳消费与绿色生活的推进力度逐步加强,社会组织与各界人士也在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虽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对“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理解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也已经看到,社会各方正在加强引导,科学培养公众意识和行为。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接受“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的价值观,思考绿色消费方式对于自身和社会的意义。

2020年,自然之友曾就“低碳消费生活方式”议题进行了一次公众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也认同不该为自己的利益去损害环境。但同时,人们缺乏关于环境美好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知识和共识。此外,在吸引人们选择低碳消费的所有因素里,“有利于身心健康”获得的认同最多,高达83.1%,高于第二位的“可以遏制全球变暖”(70.6%)和第三位的“节省生活开销”(57.9%)。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尽管全球性的气候灾难已经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并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但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仍然很难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影响。而且,尽管人们逐渐认识到低碳消费的益处,但难以判断“低碳与否”和低碳产品较高的消费成本仍然是推动低碳消费的主要障碍。

低碳绿色消费中的不同社会参与主体

为了增强公众“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意识,激发更多具体行动,需要从三个社会参与主体入手:

第一,政府方面。政府主体在倡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制度,均已经开始有所配套。从上海市的垃圾分类我们不难看出,在一定阶段下,公民参与意愿与制度和公共设施完善有直接关系。

第二,公众方面。公众是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的重要责任主体,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践行生态环境行为的能力是促进低碳绿色消费的基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的“蓝天保卫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让更多公众提升了对个人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关联意识。

第三,企业方面。企业作为市场重要主体,也是主要的生产者,其主体责任还有更大发挥空间。在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的今天,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落实亦十分重要。当今时代,在国家倡导节约和绿色的价值观下,企业应当也必然要更加有所作为。

促进低碳绿色消费的措施建议

在未来,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在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下,接下来会有更多积极的进展,例如:

第一,鼓励公民采取多样的手段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自身生产生活行为外,公民亦可以通过社会监督、参与决策等方面深入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尤其在监督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问题方面,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公众更是可以起到“政府的第三只眼”的重要作用,应当鼓励。同时,政府、企业及社会第三方主体均能够积极提供并保障以上参与渠道的畅通、有效。

第二,进一步保障信息公开。政府及企业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是保障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行为的基础。我国在污染防治方面的环境信息公开已经较为完善,接下来将在生态保护、碳排放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发力。

第三,继续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国内社会组织通过专业知识和实践,可有效协助推进公众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素养、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全国人民的绿色选择、美好生活。

第四,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的低碳消费引导策略。影响不同类型群体选择低碳消费的因素存在差异,例如,大学生群体相对更加在意消费方式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同时也对价格更加敏感,父母群体则相对更容易受到同伴社群以及低碳带来的独特标签的影响。这意味着在设计低碳消费引导策略时需要进行差异化设计,从而引导不同群体形成低碳消费偏好。

第五,增强对个人低碳效用的宣传教育。建议社会各界能够增强对个人的低碳行动如何产生正面效用的宣传教育,进而增强公众进行低碳行动的内在动力。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社区活动等方式就个人低碳行为如何影响整体环境的数据、案例等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可以考虑融入个人效用的切入角度,如健康、支出等。

第六,优化低碳产品的认证标识。在国内,从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再到低碳产品认证,近年来关于节能环保方面的认证越来越多。对公众来说,要准确解读各种认证标识所需要的学习成本也越来越高。对此,建议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生产端的低碳认证工作,并且能够用公众“容易懂、信得过、方便比”的方式呈现标识,让可持续生活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文章发布:开发者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